《弟子規白話解說》為民國時期王克己先生所注解,王先生在學校任教期間,利用課余時間,教授學生《弟子規》,作為德育課的輔助,王先生采用淺顯的文字來注解,學生易讀易做,從小扎下德行的基礎,對學生的品行有著非常大的益處!
文中“注”與“解”摘錄于原書,“解讀”為學習分享。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注:重是敬重,貌是像貌。
解:凡品行高超的人,他的聲名自然高超,人所以敬重他的,在這品行上,不在長的像貌端正,修飾的美好上。
解讀:“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品行高尚的人,名望自然大,別人敬重的并不是外貌,而是德行。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也是講人不可貌相,提醒我們,不要將精力用于外表之上,而是注重提升個人修養。特別是學生階段,更不應將精力花費在衣著打扮之上,現在學校統一著裝就非常好,減輕了攀比機會。家長也應當有警覺性,不給孩子制造攀比機會,有些家長以物資鼓勵孩子,考上第幾名就獎勵一雙名牌鞋等等,家長的認識很關鍵,不要使用有偏頗的育兒觀來教孩子。有些孩子每天花費大量時間用于扎頭發,家長當適當引導,求學階段,還是以簡潔方便為好,重心應是放在學業之上。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告訴我們,要做德才兼備的人,學生階段不止要學習知識,更要學習待人接物的方法。后者更是提醒為人父母,應當不要忘記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終生的老師,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不要將孩子所有的教育都往外推,所謂“養不教,父之過”。灑掃應對,待人接物的方法,都是父母應當教給孩子的,所謂言傳身教,尤其是身教更為重要,父母做到了,更能獲得孩子的信任與尊重,這也是“行高者,名自高!
本文來源弟子規公益網http://www.www.dutalagu.com/yssfxdzgbhjs45.asp,歡迎轉載,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