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講座主題是「幸福美滿的人生」。人生怎樣才能幸福?幸福的人生一定有正確的思想觀念,在正確的思想觀念指導下才有正確的行為,正確的行為多次重復形成正確的習慣,正確的習慣就會塑成良好的性格,從而造就幸福美好的人生。所以,一個人幸福與否,根源在于思想觀念,思想觀念正確,人生就扎下了正確的根基。如此,才能做一個真正的好人,才會有幸福圓滿的人生。 一、做人應依從什么樣的思想觀念?
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人類思想的累積量過幾年就增加一倍。所以當我們不會判斷是與非,善與惡的時候,所接觸的訊息越多,知識量就越多,頭腦可能會被搞得越混亂。而這一些思想有沒有經過歷史的考驗?有沒有經過不同地域的實踐證明?如把它擺在英國的時候,可以被接受,擺在中國的時候,可能就不會被接受。
再如,現在很多人喜歡研究心理學。有些人一開始先接觸蘇聯的理論,就拿蘇聯的來教育孩子;改天又覺得意大利的不錯,又用意大利的來試驗看看;過幾天又聽說美國的好,又去拿美國的教育理論來教育孩子,孩子就這樣變成試驗品,F在孩子的教育用這樣的理論來指導,很可能試驗到最后,錯了!想重新再來,已經不可能了。所以人下抉擇要很理智。到底什么樣的思想觀念才能讓我們一生幸福美滿,成為一個真正的好人?這個我們要去思考。人生最難、最重要的是要做出正確的抉擇,我們要依據什么思想觀念來經營人生?替自己和孩子扎下正確的人生根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真正的智慧,絕對不是某個人說的就行,必須要在幾千年的歷史當中印證,這一些道理確確實實真實不虛,這個才是真正的智慧。
真理是超越時間跟空間的。例如中國的孝道,三千年前要孝,三千年后也要孝,不只超越時間,還超越空間。中國人覺得這樣做人才是對的。我們在澳大利亞辦課程的時候,很多的當地人聽到閔子騫孝行的故事,都聽得很入神,頻頻地點頭。課后分享感受時,他們也覺得做人應該這樣才好,才有味道,只是他們的文化里面沒有這個底蘊而已。所以到全世界各地去推展孝道,沒有人不歡喜。真正的真理絕對超越時空,這個才值得我們去學習。中國祖先承傳的圣賢智慧,已有近五千年的歷史印證,是正確的做人處事的智慧原則,讓我們不需要花人生幾十年的時間去摸索。做人首要需學習的,正是這些做人做事不變的原理原則。
當一些思想觀念,還沒有經過時間跟空間印證為真理時,不可以隨便就去輕信,更不能將這些理論觀念,當作自己做人處事的原理原則。這個賭注太危險了,不只賭上自己,連后代子孫都賭上去了。
有一個朋友,四十多歲了,他聽了儒學基礎經典《弟子規》的講解后說:「我十多年的社會摸索所累積的經驗,居然只是《弟子規》里面的一兩句話而已!共贿^幸好還摸對了這些正確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墒沁有很多人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一生也沒找到正確的做人之道,不知走了多少冤枉路,走了多少彎路!自己走了彎路也就罷了,而在此彎路中,不知道會傷多少人的心,造成多少人的痛苦。我們希望自己和后代子孫的人生,千萬不要再發生這樣令人心痛的遺憾。
二、東西方文化的發展趨勢
西方哲學以自我為中心,念念自私自利,只想到自己。由此所延伸出來的一種人生態度就是競爭。競爭升級成為斗爭,斗爭再晉升就變成戰爭。我們靜下心來看看周圍,自私、競爭、斗爭和戰爭,不是每天都在人們的內心、家庭、工作單位乃至全世界上演著嗎?而戰爭一旦發展為核子戰,必是覆巢之下無完卵的結局!其實不是核子彈爆炸了叫末日,當人的道德倫理觀念都淪喪的時候,人的生活跟禽獸就沒有兩樣:父殺子,子弒父,君不君,臣不臣,生不如死的抑郁、自殺傾向啃噬人心……這個時候就是真正的人間末日。所以我們與其怕社會在不久的將來會很混亂,不如現在就從自己做起,從自己的家庭救起,不要再走這一條思路了,因為這是死路一條。 出路在哪里?如果我們起心動念,想到的是孔夫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個就是仁愛之心。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是以仁愛為核心,仁愛再提升,就是互助互愛。再擴大就是我們儒家講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當每一個人都如是存心,都用這種心態去對待他人,那整個社會就會非常地良善,非常地和諧。所以唯有人心回歸到仁愛教育,回歸到傳統倫理道德教育,才能夠真正扭轉人類的厄運。
每一個遵從倫理道德教誨的人,都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力。新加坡許哲女士,一位貌似平凡的女性,有著一顆時時刻刻關愛他人的存心。她說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姐妹,愛人助人就是做人的本分。她所接觸的人都能感受到她的慈愛,感受到她的真誠付出,通過她感覺到社會充滿溫暖、充滿溫馨,就好象大同世界一樣。我們對于圣賢的教誨要很有信心。傳統道德的教誨不是束在高閣上的理論,接受圣賢教誨的人能用真誠愛心去對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是社會就是誠敬友愛,和諧互助的團體。
有人把中國這一、二百年來的落后歸咎為是中國文化不好。這就是思考深度不夠,沒有全面地進行分析。清朝曾經是世界的強國,后來才衰敗了。我們要分析它盛衰的源由。在清朝全盛時期,每天講解中國文化經典,整個皇族跟大臣思想觀念都很正確,國家非常強盛。后來,清朝末期出現了慈禧太后,她對照文化經典的教誨與自己的所作所為,好象每句話都在批評她,所以聽后很不高興,下令停止講解傳統經典文化。由此大臣的思想觀念開始混亂了,失去正確的導引,自私自利等邪思乘虛而入,國家由此衰弱下來,列強才敢來攻擊,所以根本原因還在自己背離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誨。
三、生涯規劃
西方人的生涯規劃跟東方人不一樣。西方人的童年是天堂,中年是戰場,老年是墳墓。他們不注重孝道,人到高齡后,每天在養老院里面坐吃等死。沒有天倫之樂的老人,內心很孤寂,很空虛。
對于小孩,西方人的方式是讓他盡情玩,任個性發展,想要什么就給他什么。殊不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本性是善的,但后天熏染的習性很可能背離了本善的心性,這時如果不加以導正,就會發生「茍不教,性乃遷」的悲劇。在這種方式養育下的孩子,絕對很會花錢,也不了解賺錢的辛苦。而下一代一旦養成了會花錢的習慣,就極不容易改。古云:「由儉入奢易,由侈入儉難」,把這條古訓忘了,孩子要什么就給他什么。所以現在很多的年輕人,還沒賺錢就很會花錢,用信用卡透支的現象非常普遍,一入社會可能就已經負債了。所以很多西方人一生都是欠人家錢。欲望一旦打開,就很難控制。由奢侈、好逸惡勞而引發的青少年問題在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社會,現已成為日益突出的社會弊病。中國圣賢人非常清楚,欲望一定要節制,教導后世子孫說:「欲似深淵」,「欲不可縱」。
如果欠人家錢,下個月付不出還貸會怎么樣?他的房子可能被收了,車子可能被抵債了,那么進入社會后就要拚命賺錢,要跟人家競爭,要擊敗別人,唯利是圖,可謂中年是戰場,日子過得很難受。中國有一句話叫「無債一身輕」。假如每天都想著要還債,縱使每天坐的沙發、睡的床都很高級,我看那個日子也沒什么味道。這樣的生涯規劃,人生過起來并不幸福,并不自在,壓力非常大。
中國的生涯規劃是怎樣的方式?中國人的童年是拿來積福,等他成年的時候要懂得造福人民、造福社會,晚年才能享福。人的福在什么時候享才真實?晚年。所以有一句俗話說「少年得志大不幸」,年輕的時候過分享福,極易妄自尊大,瞧不起人,不知惜福。享福之時,人就容易快速墮落。所以老子說「禍福相倚」,福來的時候,禍也跟來了;而禍來的時候,福也跟在后面。所以當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懂得多吃苦、多付出,看起來是禍,事實上福已經慢慢離近了,他中、晚年之后,福報就會現前,這樣的人生規劃才是對的。
如何讓孩子從小積福培福?福從哪里積累?從哪里培植?俗話講「福田靠心耕」。當一個孩子從小培植的就是一種善愿善念的時候,他時時起心動念都在增加他人生的福分。一個孩子假如真正接受圣賢教誨,他可能從小就在利益這個社會。舉個例子,有一個孩子上完第一節《弟子規》的課,爸爸、媽媽問他,你今天學了什么?孩子不假思索馬上回答:「孝順父母」,四個字鏗鏘有力,父母聽了心情很舒暢。第二次回來,他馬上就去倒水,端給爸爸、媽媽喝,這是他第二節課學到的在家中如何具體地愛敬父母。所以當孩子從小就有這樣的存心,他已經在為家庭、為社會作好子女的典范,也就是在積自己的福份。當他有孝敬父母的做人處世態度,則入社會后自然就不只為自己想,而是為父母增光,為他人付出,為社會努力奉獻,這是他的本分。以這樣的大心量,中年造福人民,造福社會,進入晚年后,福一定大,而且自然就會來。這是「量大福大」的道理。
很多人說,退休之后人就對社會沒貢獻了,其實一個接受圣賢教誨的孩子,不只從小就可以對社會有貢獻,而且愈活愈值錢,因為在依圣賢教誨做人的過程中,他的人生智慧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提升。人們往往對他非常愛戴,就教于他,以啟迪人生的智慧,把握人生的方向。所以當孩子從小就能夠扎下學習圣賢的根基,他的人生絕對愈活愈值錢。因此,一個接受圣賢教誨的人,他的人生是從小到終老都有價值的,甚至于連過世之后,他精神的力量也不曾中斷。
我們都聽過「海瑞罷官」的故事。海瑞非常清廉,在明朝晚年宦官當政,那時候社會很亂,但是只要海瑞到的地方,人民都在排隊迎接他,因為只要海瑞一來,貪官污吏就自己卷著鋪蓋跑了。念念為人民存心的好官,可以感動多少老百姓。海瑞過世時,南京萬人空巷,人民自己披上孝衣,送海瑞的棺木離去。所以真正的讀書人,只要把圣賢的教誨演出來,絕對會讓人感動,甚至能夠喚醒每個人好善好德之心。所以,要有更多的孩子接受圣賢教誨表演給更多的人看,社會上許多積非成是的錯誤觀念就能逐漸被扭轉過來。
參觀海瑞墓時,我看到一張海瑞家門的畫片,門前懸著兩行字,是范仲淹的教誨:「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意思就是說,在朝廷當官的時候,念念想著怎樣讓人民的生活更好,讓人民的福利更多。而假如被貶到比較偏遠的地方,他也念念想著怎樣做才能對國君、國家有好處。范仲淹這一份真心感動了幾百年后明朝的海瑞,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所以真誠心是超越時空的。一個真正有德行的人,他的精神生命是無限延續的。
四、中國文化的核心――道德
承傳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其核心就是「道德」。何謂「道」?「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
我們看太空里面的星球,它運行有固定的道路、軌跡。這就是它的運行法則。假如海王星說,我不照原來的軌跡轉了,我要轉九十度。行不行?假如它轉九十度,可能某天太陽系的其它行星就被撞上了。所以星球有它的正道,人與人相處也有它的正道,就是所謂倫常大道。
中國的「道」就在人與人相處的學問當中,就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關系,也叫「倫常大道」。當五倫能夠走得非常的正常,都能遵循自然的法則,那這五倫就沒有沖突,就能和睦相處。當沒有遵從大自然的法則,五倫關系會起沖突,F在的社會現象是常常有沖突。夫妻關系沖突,父子關系沖突,甚至父殺子,子弒父的巨大沖突,也見諸報端。君臣關系也岌岌可危,很多地方常常出現員工與公司之間鬧糾紛。現在許多人做事缺乏理智,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到最后都會是兩敗俱傷,所有這些現象表明現代人確確實實缺乏道德教育。
何謂「德」?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做人的原則,此之謂德。五倫關系是「道」,當我們順從父子關系,不踰越的去盡自己「父」之職,去盡自己「子」之分,這就是有德。所以「父慈子孝」的「慈」就是父之德,「孝」就是孩子的德行。
下面我們就具體地了解如何將道德的教誨落實在人倫關系之中。
五、五倫關系――父子有親
倫常大道第一倫就是「父子有親」。父子關系是不是某一個人規定的?不是,它是天然的秩序。孩子出生的時候,有沒有人規定作為父親要對孩子很慈愛?為人父者看到剛剛出生的孩子,很自然地對孩子就是無限的慈愛與關懷。有沒有一個父親看到孩子剛生下來,心里就想著,這個兒子以后要給我買大房子,給我買大車子?沒有,都只想著如何讓這個孩子能夠健康成長,這是為人父母很自然就會生起的一種關懷跟慈愛。孩子從小對父母也是非常依戀,對父母那種愛是天性。我們回想一下,很多一、兩歲的孩子,父母親處罰他的時候,愈打他,他愈往父母的懷里鉆,你打得愈用力,他抱得愈緊,他那種對父母的依戀也是天性。所以父慈子孝,父子之間、母子之間的親情是自然的。我們來看一看,現在父子有沒有親?為什么自然的親愛會變成彼此沖突?我們一定要把原因找出來。
(一)父慈
如何慈愛孩子?這個很重要,假如慈愛用錯了方法,可能我們覺得是為孩子好,但是教出來后卻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樣子,所以要學為人父,學為人母!度纸洝氛f:「養不教,父之過」,教育孩子的方法錯了,是我們為人父母的過失。
為人父母知不知道什么是教育?很多家長好象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們為人父母每天在孩子這一畝心田里,到底種下了什么種子?是好的還是不好的種子?不論是好種、還是壞種,它都會發芽結果。
現在很多家長的臉上都寫著哀怨、憂愁。常有家長對我說:「我兒子自私、脾氣大、貪心、懶惰……」,一直報怨下去差不多要講五分鐘。當他講完孩子的問題之后,我接著反問道:「孩子現在很自私是結果,原因出在哪?孩子現在脾氣很大是結果,原因出在哪?」他瞠目結舌,答不出來。然后又問他,「孩子沒有禮貌是結果,原因出在哪?孩子不孝、懶惰是結果,原因出在哪?」知道原因才能對癥下藥。如果不找孩子錯誤思想觀念的根源,每天只是看那個不好的結果,無非是在那里干著急,干煩惱而已。所以一定要把種下去的錯誤種子拿掉,然后種下正確的種子,再過個兩、三年,對的種子就發芽、結果了。所以教育孩子急不來,要先用理智把原因找出來。
一個孩子很自私的時候,他處處會無禮、傲慢、懶惰、不孝。他念念都想自己,怎么會念及父母!所以根源還在是否教育孩子要替父母著想、替他人著想。我們回憶一下,孩子跟爺爺、奶奶,父母一起吃飯,請問做媽媽的第一口菜夾起來先給誰吃?「小明,媽媽特別替你炒的這盤菜,趕快多吃一點」。爺爺、奶奶都很疼孫子,不甘示弱地說:「乖孫子,這兩盤菜也很好吃」。孩子的菜被添得滿滿的。所有的家人都爭著為孩子服務。在家中誰最大?孩子最大,小皇帝產生了,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從小,家人就百般滿足他的各種要求,一旦不順他的意,孩子就會發脾氣。所以現在孩子普遍脾氣都很大。
而這第一口菜是父母充滿愛敬地夾給爺爺、奶奶吃,孩子看到了會打從心里生歡喜,好善好德是人的天性,他自會效仿父母。記得我小時候,父母拿出水果來,都先孝敬爺爺、奶奶。所以當我們拿著食品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接過我們遞過的食物,爺爺、奶奶撫摸我們的頭非常歡喜,我們心中也很喜悅,這個叫皆大歡喜。所以,以孝治家絕對會使家庭和睦、和樂。
教孩子從小孝順長者,對長者有禮敬的態度,時時刻刻為長者著想,他就不會自私,也不會貪心。從這件小事我們就可以找到問題的根源,《大學》講到:「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夾菜的先后順序做錯了,為人子之道就錯了,同時為人父母之道也錯了,自然孩子會以自我為中心,自私無禮,更談何建立孝道呢?關鍵還在父母力行孝道做給孩子看!
所以教育孩子要慎于開始,從小一定要教對的。趕快在當下種下對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好的種子,才能成就他一生正確的做人處事態度。什么才是做人處事正確的態度?假如父母都不明白,怎么能正確地引導孩子?教兒教女,先教己,一定要從父母的修身開始做起,做孩子的好榜樣,身教重于言教。所以不是孩子要趕快學,而是父母要先趕快學。這就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所說的道理!
另外,「寵」也是教育孩子很大的一個忌諱。寵孩子造成的是不孝。而懂得磨煉孩子,才能歷練他一生的本事。所以什么是真正的慈愛,我們要細細去思考。有時候你愛之,反而足以害之。慈愛是要有理智的。
現在許多父母包辦孩子的家務事,這種「愛」會釀出很多的弊病。孩子懶惰、缺乏自立的能力,對父母的辛勞付出視為理所當然,絲毫無感恩之念。有一位老師教導學生們,生日是母親的受難日,所以過生日不應該是想去麥當勞,想要一大堆禮物,而是應該想到母親養育的辛勞,要懂得知恩報恩。所以他們班的孩子生日的時候不是去要求買禮物,而是自己主動幫爸爸媽媽干家務活。有一個女孩生日時要炒菜給媽媽吃,但身高不夠,她就自己搬來凳子站上去炒菜。拿起鏟子把油倒下去,不料油濺起來,她又找了一個大手套套在手上。等把帶著水的黃瓜放進油鍋,油濺得更高了,她靈機一動,把爸爸的安全帽找來戴在頭上,費盡千辛萬苦終于把菜炒好了,小心地端出來給她媽媽吃。我相信這個孩子以后吃菜不會亂挑了,通過自己動手,她體會到媽媽的辛勞了。
而當一個孩子能夠生起感恩的心,他才能念別人的恩,才能處處想到為別人付出,進而去回饋、關懷別人。所以古代圣賢教育我們「習勞者知感恩」。不僅如此,在勞動中還能鍛煉孩子的處事能力,伸展筋骨,并由此養成勤勞的習慣,對于他的一生都有好處。
我有一位長輩盧叔叔,他對孩子講:「我所有的錢都是取之社會,往后我也要用之社會,回饋廣大的人群,用于公益的事業,所以我一分錢也不會留給你。但是只要你認真做人,努力念書,你要念多高,我都支持你」。孩子從小就覺得父母親的心胸非常寬廣無私,對父母是打從心底佩服。
他的兒子后來到美國留學,雖然盧叔叔的經濟狀況很不錯,但明了現在小孩從小舉目看到的都是奢靡、奢華,從小都很會花錢,所以對他的孩子在經濟上抓得特別緊。兒子要出國留學前,盧叔叔告誡說:「我給你的錢都算好了,假如你亂花,就要自己解決。假如你帶一個黑人回來,帶一個白人回來,我跟你斷絕父子關系」,這叫丑話講在前頭。即使孩子電話請求多匯一點錢,父親也不曾破例應允。兒子從小是父母帶大的,知道他父親言出必行,所以絲毫不敢造次,只有嚴格自律,在自立中歷練自己。
當兒子出去找工作時,應征的是董事長助理,由董事長親自面試,跟他談了兩、三個小時。董事長拿著他提交的企劃方案,不相信是他這樣二十五、六歲的人可以寫出來的。結果就企劃方案的內容詳細地詢問他,經受過父親種種磨練的他,一一對答如流,而且非常的穩重。最后董事長給他一句話:「要多少薪水,你自己開」。諸位朋友,你希不希望你的兒子以后去工作,他的老板說:「薪水要多少,你自己開」?孩子的德行跟能力是培養出來的,絕不是被寵出來的。
父慈,父母對于子女要慈愛,但是絕對不能寵愛。
(二)子孝
中國有一句話叫「百善孝為先」。這句話有二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孝為百善之首;第二個意思是孝開了,百善都開。誠如孔夫子所說:「夫孝,德之本也」,孝是道德的根本;「教之所由生也」,教育一定要從孝開始教。因為孩子的孝心,一打開之后,他所有的德行都出來了。他念念想著,不能讓父母丟臉,他那種自我觀照、警醒的能力就上升了。當他懂得孝順自己父母,他也會懂得尊敬別人的父母乃至所有的人。所以孝心,對孩子影響深遠。
1.孝要怎么教?
(1)
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
孝要怎么教?教育當中最省力的做法是—身教,以身作則。有一位老師學習完《弟子規》之后,深刻體會學了就應該要做到。學了「入則孝」之后也覺得自己的孝道距離經典的教誨還有差距,所以她告訴自己一定要開始力行!肝•一」長假,她回到父母家里,剛好遇上她的生日。而生日我們常常會利用這個機會去教導孩子盡一份孝心。她回去之后搬了三張椅子,請外婆、爸爸、媽媽坐。然后對著父母講:「我已經三十五歲了,三十五年來讓父母操了不少心,也做錯了一些事情,現在我已經學習圣賢教誨,往后我一定盡心盡力做一個孝順的女兒。今天是我的生日,更是母親的受難日,所以我要向母親行三跪九叩禮!拐f完之后就拜下去,這個第一拜拜下去,母親眼淚就流下來;第二拜再拜下去,在旁邊看著這一幕的兒子,不由自主就走到自己父親的身邊開始幫爸爸按摩。其實并沒有人跟孩子講任何一句話,而他只是看到母親在拜自己的父母,在行孝道,那種德行的力量無形當中給他很大的震撼。所以他不由自主就覺得好象自己不為父母做些什么怪不對勁的,所以就去幫爸爸按摩。
后來回到自己家里,一進門,這個孩子就對著他的父母講:「明年我生日也要拜你們二個!箍梢娊逃钍×Φ姆椒ㄊ且陨碜鲃t。我們在家里就要先盡心盡力侍奉父母,做一個好榜樣給孩子看。
現在很多父母買很貴的水果,買回家里還要偷偷摸摸藏起來,等公公、婆婆去睡覺了才拿出來悄悄說:「兒子趕快過來,這是媽媽特別幫你買的,趕快吃,不要噎著了!箖鹤映顺缘煤芨吲d外,保證還會將此法學得很徹底,長大后他買水果也只給自己的孩子吃。所以俗話說:「人算不如天算」,這個「人算」就是自以為聰明,偏私偏愛,而沒有循天理天道,循孝道做事,所以他的孩子也就學錯了。真正當我們以身作則之后,孩子就懂得如何孝順父母,所以教子的第一個關鍵是要以身作則
。
(2)親師合作
第二個教孝的方法,一定要「親師合作」,父母親跟老師要能密切配合。我們很多小朋友一起上課,我們常常會問他們:這個禮拜你做了什么善行、什么孝行。孩子就會說我幫媽媽洗碗,我幫媽媽端洗腳水,舉了很多他們力行孝道的實例。剛好有一個孩子才二、三歲,他去上完課之后回到家里,就跑到浴室里面,他媽媽知道他一定是去找一個盆要來裝洗腳水,所以沖到他前面把盆藏起來,這個媽媽心里想什么?她心里一定想等一下端水弄灑了,我不就麻煩了!所以趕緊把盆藏起來。后來我就對她說:「這樣做不對,因為沒有成全孩子的孝心。用孩子端的洗腳水洗腳的時候,你很歡喜,然后給他肯定、給他鼓勵,他的孝心就能增長,F在不讓他端給你洗,那他孝心就沒法增長!谷说纳菩木秃孟笮〔菀粯,日日滋潤,它就慢慢茁壯。母親又問:「他給我弄灑了怎么辦?」我說:「弄灑了更好。他弄灑之后你就跟他說:『媽媽可以感受到你對母親的一片孝心,但是端水要有方法,今天會灑是你端盆時兩手沒有放平衡,所以你下次端水應該注意……』你就可以教他,在學會做人的同時又學會做事!购芏鄫寢屌潞⒆臃稿e,其實當他犯錯誤的時候,往往可以抓住這個機會,教導他做事的方法,引導他正確地做人做事。
有一個媽媽很有智慧,她的孩子端洗腳水給她洗,她都很歡喜,因為怕孩子被水燙到,她先把熱水器溫度調到很低,讓孩子先端了一個禮拜的冷水,等孩子端水的能力已經形成后,再慢慢把溫度調回來。所以一定要配合老師的教導,成就、成全孩子的孝行。我們要求上課時家長一起陪著孩子學,孩子坐前面,所有的家長坐最后一排,看孩子今天學什么孝行,回去有沒有落實,這么樣一配合,孩子行為養成的速度很快。
還有一個家長打電話感謝老師,因為她的女兒學習《弟子規》后進步特別多。有一天太累了,躺著還沒蓋被子就睡著了,醒過來的時候身上已經蓋好被子了,是孩子幫她蓋的。走出房間又聞到面的香味,她直接就反應說:「你爸爸回來了?」結果孩子說爸爸還沒回來。母親奇怪地問:「那怎么會有面吃?」女兒說:「我做的。我常?磱寢屩竺,所以我今天也嘗試做做看,盡一份孝心!惯@一碗面好不好吃?好吃!這個面是孝心做出來的一定特別好吃。 我們思考一下,這個孩子生了什么心?孝心!所以她會在點點滴滴當中,體恤父母的辛苦,進而懂得照顧父母。孝心還使孩子的觀察力敏銳起來,孝心還讓孩子勇于嘗試、在做事中慢慢訓練自己。懂得細心觀察、關懷別人、嘗試做事的品質,對人一生是非常重要的。形成這些品質的根源就在孝心。
所以老師教孝,家長一定要密切配合。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品德好的孩子學習一定好,而且這個學習絕對不是父母拿著鞭子在旁邊鞭策,都是自己很主動地學習。有一個老師他們班本來是全校倒數第一,教《弟子規》一個多學期后,他們班的成績都是名列前茅,校長非常驚訝。所以我們要有這個信心,品德的根本就在孝道,所以一定要跟老師配合好教孩子力行孝道。
(3)夫妻配合
第三個夫妻要配合教。很多家長說,老師還沒教孝怎么辦?不要等了!要從家庭、從自己開始。夫妻之間能相互配合,孩子也容易增長孝心。比方說先生就對孩子說:「兒子,你可以不用孝順我,但是你不能不孝順你母親!怪v話的時候要很中肯,假如當父親的人講到眼淚都掉下來,那兒子也會聽得很感動。你要告訴孩子,母親懷孕的時候連飯都吃不下去,懷孕的時候負擔很重,每天無怨無悔,還去上班下班。然后生產的時候有多么的辛苦,生下來之后點點滴滴照顧你,那一次你生病的時候,母親幾乎二、三天都沒睡覺。把這些真實的狀況告訴孩子。你一提醒他,他那種知恩的心就提起了,知恩就能報恩,所以孩子就會很能領受母親的恩德。太太也要告訴孩子:「你不能不孝順爸爸!挂迅赣H對孩子付出的點點滴滴告訴他,讓他能夠領受父親的恩德。所以夫婦搭配也是很重要。
現在很多的媽媽不只沒有把先生的一些恩德告訴孩子,還在孩子的面前數落丈夫。這么一來,孩子對父親就很難再生起恭敬心。一個先生、一個為人父者,連孩子都瞧不起他,他很容易自甘墮落。連兒子都瞧不起我了,好,我就壞給你們看。所以當母親的、當太太的要謹慎,言語要特別謹慎。所以當太太的能夠不把先生的這些過失彰顯起來,反而夸贊先生的一些優點,常常提起先生對孩子的照顧。如此,先生一聽會感動,他在孩子面前有尊嚴,而這一份尊嚴會推動他人生盡心盡力去向好的方向努力。萬萬不能把他最后的尊嚴都斷掉,也毀了孩子對父親的孝心。
2.養父母之身,心,志,慧
我們為人子女只要能夠善體父母的辛勞,父母對我們的關懷,我們對父母那一份恭敬、那份孝心,就很容易能夠生得起來。我記得我大姊出嫁的時候,我的姊夫帶著姊姊,要向我的父母行三跪九叩禮。當他們雙膝跪下去的時候,我父親眼淚馬上就蹦出來了。而父親當下的那種內心感受,瞬間就跑到我的腦海里面來:總算把女兒撫養長大,總算幫她找了一個安心的歸宿。所以他內心才有些許的安慰,眼淚就隨之掉出來。我在當時,體會一個當父親、為人父母的辛勞。女兒都三十歲了,他才有那么一點安慰。
其實父母對我們的擔心,還會持續,甚至于還擔心我們的下一代。在那一刻,我深刻體會父親對我們這份慈愛。我告訴自己,以后絕對不可以對父母講一句沖的話。當我們體會到父母的辛勞,自然而然就能提起這一份孝心。
為人子在孝順父母當中,我們可以從奉養父母的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還有養父母的智慧這四個角度來盡心盡力。
養父母之身代表父母的身體健康,我們要時時懂得去關懷,在古書當中記載,差不多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我們就要把他當小孩一樣關懷照顧。老人家在晚年比較容易覺得孤寂、孤獨,而身體也比較虛弱下來。所以我們要能夠常常體恤父母的身體狀況,然后盡這一份孝心,給我們的孩子當好榜樣。像在目前春秋之際,溫度變化特別大,這個時候假如我們沒有辦法回到家里,就應該打電話問問父母有沒有這些御寒的衣服,棉被夠不夠。這通電話一打,孩子在身旁都能感覺到你處處關懷老人的身體,能感受到父母的孝心。
養父母之心,就是時時能夠關注到父母的心情。比方說常給媽媽打電話,聽出來母親在想念我們,這個時候不等母親開口,應該主動回家去看看。
有一個許老師來聽中國文化的課程,聽了之后她非常歡喜,她說聽了三個月,覺得自己和家庭很受益。但不能只有自己家里的人受益,她希望能夠回到故鄉,把這些德行的教誨、圣賢的智慧,也讓故鄉的孩子有學習的機會。我們一聽很高興,馬上拿了很多《弟子規》、《德育課本》等教材送給她,也把教學經驗介紹給她。教到目前為止已經八個月了。有一次她的父親打電話給她說:「女兒啊,你能夠找到人生的價值,父親很高興,你的行為也讓爸爸覺得很光榮!挂粋父親講出這樣的話,代表父親對她回饋鄉里的行為很認同,而且我們相信她的父親也有利益社會的志向。當子女繼父母的志向做回饋社會的事,能真正讓父母心生歡喜、心生慰籍。
這位老師在教孩子《弟子規》中「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這句經文之前,她非常用心,先買了一大袋的荔枝帶回故鄉去;厝ブ笏烷_始教導這一句教誨,然后引導孩子說:「我們學『入則孝』」,就能理解到父母的辛勞,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侍奉父母。而別人的父母同樣也很辛勞,同樣對家庭有貢獻,對社會有付出,所以任何人的父母都值得我們尊重、孝敬!怪v完之后,許老師就讓這些孩子,拿著荔枝到整個鄉里去,送給長輩們。并解釋說:「我們學完之后就要馬上做到!咕瓦@樣一群孩子在鄉里跑得不亦樂乎,每個長輩接到孩子們送來的水果,內心都非常歡喜。整個鄉里面,這種敬老愛幼的風氣在那一天達到了頂點。隔天她父親又打了電話給許老師,告訴她:「鄉里面很多的長輩都打電話到家里來。他們說鄉里面從來沒有一個嫁出去的女兒這么樣關心自己的家鄉!垢赣H在講這句話的時候,他的心情非常的高興歡喜;女兒聽到父親這么講,心里也很安慰。
買一件新衣服給父親可以快樂一下,而女兒的行為讓他覺得光榮、感到欣慰,可以歡喜欣慰一輩子。所以《孝經》云:「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即用自己的德行去奉獻社會,然后揚名于后世,讓所有社會人士感受到某人能夠這么有成就地在社會付出,是父母養育教誨的結果,那就是一種大孝顯親的表現。所以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只要你做到大孝,能夠由你自己的成就來讓社會人士肯定你父母對你的教導,這就在養父母之心也是養父母之志。
最后我們提到要養父母的智慧,一個人到晚年的時候縱使有錢也不見得快樂。我們常?吹胶芏嗬先思液苡绣X,但是每天在那邊想有一千萬、想要二千萬,有一千萬看看別人一千二百萬,他自己又很不舒服,常常都活在患得患失的煩惱當中。所以孔夫子曾經提到人生有三戒:「少者戒之在色」,「壯者戒之在斗」,「老者戒之在得」,人老了最忌諱的就是常;嫉没际,其實這個「得」翻的比較白話一點就是貪,貪這個、貪那個。別人的孫子又怎么樣,我們又沒有,常常就在這種情緒當中,很難快樂,很難知足。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機會,趁父母心情比較好,開始引導他,這一些執著要懂得放下來,告訴父母錢夠花就好,家財萬貫每天吃多少?還不就一日三餐?v使你有很多間房子,躺下去之后還不是夜眠六呎而已。所以人生要知足常樂,讓父母一些貪念能夠慢慢放下來。更重要的是要引導父母接受圣賢教誨,讓他的心能夠安住在圣人的智慧中,他的晚年就會愈走愈清凈,愈走愈自在。當父母親的晚年能如此的話,那我們的孝道就做得更圓滿。
「父慈子孝」,父母要懂得如何用慈愛、用智慧來教導他的下一代;而孩子也要知道常常關懷體貼父母的需要,來盡他的孝道,這樣就能夠讓父子這一倫發展得非常和諧、非常圓滿。一個人能夠人格健全,一生的為人能夠頂天立地,除了父母教誨之外,另外還需要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位人物來教導,就是他的老師。所以中國文化最重視的就是孝道跟師道,古代父母親過世要守喪三年,而老師過世要心喪三年,所以都是要守三年的喪。我們從這一個喪禮當中也能夠體會到古代人對于老師的態度非常的恭敬,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母生育、養育我們,給了我們身命;老師用他一生的智慧引導我們,給了我們慧命(智慧的生命)。所以我們一生都應該記住父母跟老師的恩德,,都應該對他們孝敬、奉養。
所以做人應該盡孝道的本分,而這個孝不只是對父母,還有對我們歷代的祖先,我們都應該盡這一份孝道。得到老祖宗這么多的智慧恩澤,我們拿什么回報?當然要立身行道把老祖宗的教誨在家庭里面落實,在工作當中落實,讓家庭的良好家風可以傳承,讓古圣先賢的智慧思想可以在社會當中傳遞開來,這是盡華夏子孫之孝。
六、五倫關系――君臣有義
在古代,「君」是指君王,「臣」是指臣民,現代社會君臣關系就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例如企業里面有經理跟員工的關系,學校里面有校長跟老師的關系等等。
在這些關系當中如何處好就很重要,所謂「君仁臣忠」!溉省惯@個字是會意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兩個人。是哪兩個人?自己跟他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所以是處處要替他人著想。君仁,是處處替下屬著想,甚至于不是只有替下屬著想,還要替他的家庭,替他的家人著想。當一個領導人有這樣的胸襟,這樣的仁厚之心,那下屬一定會很感恩他,一定會效忠他。所以「臣忠」,這個忠是忠于領導人,忠于他的本分、他的職責,忠于他的團體,這叫臣忠。君臣關系是道,仁與忠就是德。
(一)君仁
1.不聽讒言
在中國古代連家庭都有君臣關系。以前的家庭都是大家族,德高望重的長輩,就是領導者,整個家族的決策都要由他們來決定。在明朝的時候有一個讀書人叫鄭濂,他們家族有上千口人,七代同堂,而且家庭和睦。與古人相比,現在是夫妻兩個帶一個孩子都不能和睦,甚至連兩個夫妻都搞不定,還會常常吵架。
千口之家能處得好,這可是大學問。明太祖非常佩服鄭濂,就請教他說:「你怎么可以把一千個人治理得這么好?」鄭濂回答一句話:「不聽婦言」。這句話不是罵女性,我們聽話要聽出它真正的意義在哪里,不要只看文字表面而已。女人在古代受教育機會比較少,不接受教育就對古圣先賢的教誨,對做人的道理不懂。不懂做人的道理,眼界就會很短,心量很狹窄;就喜歡計較,使整個人心不平,流言蜚語、嫉妒紛爭,就開始出來了。
現在的「婦言」不見得是女人說出來的,男人沒真正受過做人處事的教育,也會常常跟人家計較得失,心量狹窄,這樣人的話就不能聽。所以我們要有智慧去洞察,不聽讒言,所謂「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搬弄讒言之人他的動機是要控制你,要讓你的家庭不和,讓你的團體不和。所以一個領導者要有智慧,拒絕讒言和搬弄是非者的離間。
2.公平
后來,皇帝送了兩個水梨給鄭濂,考考他怎樣將兩顆水梨分給一千個家人。鄭濂搬出兩個大水缸,裝滿水后,把大水梨一邊一個敲碎,使整個果汁滲到水缸里去,然后每一個人都分一碗梨水。這樣去持家就做到了公平。公平,人心就平;心平了之后就和,和諧安樂由之生焉。
在團體里面太需要平等了,假如你對某個員工特別偏好,時不時就給他加薪,就給他一些獎品,其它的員工不服氣,慢慢怨氣一積累,到時候就爆發了。所以不止家庭內要平等,團體內也要平等對待。所以現在說企業里面要有制度,做出了什么樣的表現,我們才給予相應的獎賞,這也是建立在一個公平平等的基礎之上。
3.依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
作為領導人最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則。一個老師看到《弟子規》后很高興,他想我可以拿這本書好好教訓學生。他回去之后很興奮,隔天就開始像一個警察站崗一樣,看到學生哪里錯了,馬上批評他:「不要跑,『事勿忙,忙多錯』」;「你的桌子怎么整理的這么差勁,『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一個多月之后,他覺得做得很辛苦,疲于奔命,卻收不到什么效果。我就跟他溝通說,一個領導人,一個老師最重要的不是去命令學生做到,而是自己要先做到,要以身作則。他心念一轉,回去之后做法就變了,凡事先要求自己做到。所以有一天他自己整理桌子、擦桌子,當把頭抬起來一看,發現二、三個孩子也跟著他在擦,后來全班的孩子,都起而效仿一起動手擦起桌子來。他在那個時候內心很感動,覺得以身作則的力量真的很大。
后來他又帶學生去一個公園做教學考察,在這個公園里面,他就很自然地蹲下去撿起了一個紙屑,撿了差不多二、三張。突然回頭一看,發現幾十個學生統統都在撿垃圾,他看見了這一幕眼淚都快掉下來。同時他也發現了一個真理,為人父母、為人老師、為人領導者最重要的是什么?要以身作則,這個教育的力量、教化的力量、感化別人的力量特別大。
確實領導者一定要以身作則?追蜃臃浅W鸪绻攀ハ韧,是因為古圣先王的德行是自己真正扎扎實實地做出來的。我曾經看過記載堯帝的一個故事。堯帝有一次下鄉去巡視,剛好看到兩個人犯罪正被押送。堯帝一看,馬上就跑過去問:「你們兩個犯了什么錯?為什么犯錯?」這兩個人就說:「因為上天久旱不雨,我們已經沒有東西吃了,家里的父母也都沒東西吃,所以我們只好去偷人家的東西!箞虻垡宦犕,馬上就跟士兵說:「你把他們兩個放了,把我關起來!故勘宦牰笺蹲×,怎么可以把君王關起來?堯帝就說:「我犯了兩大過失,他們并沒有罪。一是我沒有把子民教好,所以他們會偷人家的東西;二是我沒有德行,所以上天久旱不雨,這兩件事都是我的過失!箞虻蹆刃陌l出至誠的反省,馬上感動天地,當場雨就下起來了。
當一個領導人有這樣的一種胸襟氣度,有這樣的一種反躬自省的態度,他是全民的榜樣。他這個動作一做,全國人民馬上起而效法,瞬間整個國家的運勢就轉了,所以一個領導人能至誠的反省,時時能替子民著想,這個國家就一定會興旺。而這都是有道理可循的。在敘述商湯的一篇文章里面記載湯王也是圣君,他就說「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老百姓如果有罪了,那不怪他們,因為我沒有教化好他們,都是我沒做好榜樣。所以君王的這種自我反省的態度,一定可以讓他的臣民非常感動。這些圣君用他的誠心能感動天地,那我們有沒有用我們的誠心感動家庭?所以從這個故事當中,我們不是去要求我們的家人應該做到什么,而是應先反省自己有沒有盡到本分。當我們有這種誠心,有這種反省的態度,連國運都可以轉了,更何況是一個家!
很多人說古代這些天降甘霖的典故,是不是神話?其實不是,為什么這么多感人的奇跡,我們現在人都看不到?問題在哪里?在于比起古圣先賢,我們的差距太大了。
古代這些圣君時時想到自己的過失,他們的德行都成為全國的模范,像周文王、周武王。很偉大的人都是把做人最根本的事情做到最好,然后感動全國人民。周文王對父親非常孝順。他每天早上、中午、晚上三次去向父親問安,看到父親身體很好,他內心歡喜;看到父親身體不適,他就覺得很難過。而且三餐的食物他都親自去查看。周文王是真正做到了「晨則省,昏則定」。孝是人的性德,當一個君王這樣做的時候,會觸動全國人民本善的心,就會帶動一個國家的孝道!洞髮W》里面說「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個家庭的仁德之風,會帶動整個社會仁德的風氣。所以帶領一個國,帶領一個團體,一定是從自己修身,齊家做起,自然而然能治國、平天下。
《大學》云:「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領導仁德,則人民擁護,企業發達、國家興盛,而當你暴戾無道的時候,下場一定是眾叛親離。所以員工能否對領導的支持,也都取決于領導的態度和做法。
所以孟夫子對于君臣關系,有一段很精辟的教誨,孟夫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從這里我們可以體會到,部屬對于領導人的態度都是取決于領導人的態度,所以一個團體帶不好,一個企業帶不好,誰要負最大的責任?領導人。所以當我們的組織,我們的企業帶不好,不能責怪部屬和員工,要先反省自己,要想到湯王那句話「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罪在自己,這是君對臣的一種態度。
4.關心員工的德行教育
有一個企業家曾經遇到一個很大的挫折,虧損了差不多七、八億。這樣的挫折并沒有讓這個企業家灰心,員工與他一起同心同德,終于讓企業起死回生,不僅把事業拉起來,而且還做得很好。在最艱苦的時候,為什么員工沒有離他而去,反而還肯這樣付出?
后來我們了解到這個企業家非常關心員工的做人教育,他用《弟子規》、《三字經》作為教材。而不是單純地培訓市場銷售技巧。作為領導者,他體會到現在的員工不懂得做人。而一個人不懂該如何做人,則人生是荊棘密布,一定會走得非?部,他是把員工的成長,員工的人生幸福放在心上。正是他有這分愛護員工的仁慈之心,自然得到員工的愛戴。
每逢清明、春節這些傳統節日,這個企業家家中所有的子孫都要拜父母,感激養育之恩,是以孝治家的好家庭。當領導人有這分孝心的時候,下面的部屬會很感動,進而效法。當員工懂得孝道治家,員工的家庭也能夠和樂,而員工的家庭和樂了,員工的心態就會很祥和,工作也會做得好。
所以領導人不能只想到自己的荷包,還要念及員工的成長,員工的家庭。只要領導人有這樣的胸襟跟氣度,企業一定可以帶得很好。
(二)臣忠
1. 勸諫
臣忠,是說下屬要忠于本分,忠于自己的職責,忠于他的領導者,忠于他的工作。臣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一定要去盡心盡力,就是當領導人有過失的時候,要懂得勸誡領導人。所以在《孝經》里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教誨,《孝經》提到「天子有爭臣七人」,當時候的天子只要有七個肯勸他的大臣,縱使他沒有很好的道德學問,「雖無道,不失其天下」,他的天下還可以維持下來;「諸侯有爭臣五人」,諸侯是古代帝王分封的國君,雖然無道,但是他有爭臣五人,則「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大夫是有官職的人,「大夫有爭臣三人」,只要他身邊有三個肯勸他的下屬,雖然自己道德學問不好,也不失其家,不至于把他的家族敗掉。
身旁有進忠言的下屬,這對于領導者一生事業的成敗至關重要。所以古代很多的良臣、忠臣都很守本分,只要君王有過失,他馬上勸誡君王。最有名的莫過于唐朝的魏征。但勸別人能不能直言不諱?也要察言觀色,審時度勢。魏征很有智慧,他一開始事奉唐太宗的時候就對帝王說:「我要做良臣,絕對不做忠臣!刮赫魇且高^這句話引導唐太宗思考。唐太宗很好奇地問:「為什么你要做良臣不做忠臣?」魏征對唐太宗說:「忠臣都要殺頭,有的心臟還要被挖出來,所以我不做忠臣,我要做良臣!孤犖赫鬟@么一說,唐太宗哈哈大笑,但是在這個笑的過程里面,唐太宗會思考:忠臣勸誡的時候被皇上殺了,這皇帝一定是暴君。假如我把忠臣殺了,我就變成暴君。所以魏征這么一講,是讓唐太宗明了要做肯納諫言的明君,也使自己和其他忠臣諫言時不必擔心性命不保。魏征言語的智慧相當高,所以作為被領導者,講話的藝術也要不斷地去提升。
后來有一次魏征勸唐太宗確實勸得非常激烈,唐太宗一時接受不了,氣得半死,很生氣地一路走回寢宮,邊走還邊喊:「氣死我了!氣死我了!我一定要把他殺了!惯@句氣話剛好被皇后聽到了,皇后看皇帝這么氣,心想一定是魏征勸誡唐太宗勸得太激烈了,他才氣成這樣;屎笠矝]正面問皇帝到底氣什么,反而接駕說:「恭禧皇上!賀喜皇上!」唐太宗一聽莫名其妙,我氣得半死,你還恭禧我,賀喜我?他不解地問:「你在恭禧我什么?」皇后說:「皇上,一定有圣君出現,臣民才敢這樣直言不諱!固铺诒緛須獾冒胨,一聽此話,突然就歡喜起來了?梢娺@個皇后勸諫帝王,保護忠臣的智慧也很高。
我們從這個故事當中可以體會到,一個皇帝也好,一個人也好,一生要能成功立業最不能缺少的是什么?是身邊有真正能勸誡他的人,唐太宗沒有魏征,沒有皇后,功業能做起來嗎?太難了!在魏征去世的時候,唐太宗非常傷心,說了一段話:「以鏡自照,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的去世使唐太宗痛失一面鏡子。魏征是我們作為被領導者非常好的榜樣。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部屬勸導領導者、勸導上司態度要柔和,「諫不入,悅復諫」,看領導人心情比較好的時候再勸!柑柶S,撻無怨」,縱使他不能接受,我們也沒有怨言,因為是在做該做的事,所以問心無愧。而勸諫的前提,是要領導者對我們的信任一定要夠才可以勸。
現在很多做部屬的人,他們都很怕勸長官,怕勸了之后連位子都不見了。所以人患得患失的時候,就不能夠循著理智、正氣去做事。古人說「無欲則剛」,這個「欲」就是自私自利。人有自私自利,他的心就不公正。所以現在很多公家機關的職員每天都在煩惱要跟哪一個上司,假如跟錯了,投錯上司,可能就前功盡棄,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以這樣的心境去跟領導的話,跟下來,人生會不會覺得很踏實?不會。以這樣的心境,每天不是在認真工作,而是揣摩上司的心態,他喜歡我們講什么話,我們就去講那些拍馬屁的話;喜歡我們做哪些動作,我們就去阿諛奉承,這樣的日子累死了。
其實當需要你這樣阿諛奉承才會賞識你的上司,他能做得久嗎?所以思考要想得深,要想得遠。反而有些比較正直、直率的人,他每天只想著我做這些公家的事是對人民負責,是對國家負責,所以不管誰來當上司,我一定要盡我的本分把工作做好,也由于有這樣的態度,他的工作能力會日益提升。因為他認真工作,能力又一直提升,等到好的長官來了,他一定要用能夠把事情辦妥當、辦圓滿的職員,這個時候,機會不請就來了。所以只要不是自私自利,而是盡本分去做事,相信在我們整個人生的事業中應該會有很好的發展。
2.知恩
在整個工作的過程中,相信也是有很多的上司、很多的長官對我們很照顧,很提拔。所以在工作過程遇到好的上司,不只是在工作能力上會指導我們,甚至于對我們的家庭生活都會很關心。所以一個人在整個人生工作過程中,我們要時時能念到這些曾經照顧過我們,曾經提拔過我們的領導、上司,這個恩不能忘記。
現實社會中,有一家公司開了二、三十年,剛好發生企業危機,兩、三個月,公司發不出薪資來,很多職員馬上把公司包圍起來,這個時候誰會得利益?沒有人得利益。做事逞一時的意氣,都沒有思考長遠一點,把公司一包圍起來,公司的營運就下來了,老板更無法經營,職員本身的工作也沒有了。所以常常意氣用事,就會做出一些讓任何人都不得利益的后悔事。
其實我們思考一下,這個老板二、三十年來要扛多少風險,要承擔多少責任,部屬有沒有想過?員工只想著我每個月領薪水就好了?僧斊髽I發生一些經濟上的危機時,這些老板每天要去為公司運營打算,可能所有的員工在睡大覺的時候,老板還在為籌措資金、擺脫困境苦苦思索。所有的員工這二、三十年能夠有穩定的家庭生活,有一份功勞絕對要記在領導身上。而二、三十年的這個功勞卻因為兩、三個月薪水付不出來,就跟老板這樣反目成仇,人確確實實不能做這種缺德的事,不能做這種忘恩負義的事。有一句話說「勿以小嫌疏至戚,勿以新怨忘舊恩」,一個人不要因為小小的嫌隙,一個小小的摩擦,就疏遠我們最親的親人,不要因為新的一些小小的怨恨就忘記了可能幾十年的恩德。所以老板的人生也有起起落落,當他在低潮的時候,你卻拿著刀捅他一下,這樣太沒人道了,這樣搞下去一定都搞得兩敗俱傷。
我曾經在新聞當中看到,韓國人在十多年前發生了金融風暴,那個時候東南亞非常多國家的經濟都瞬間垮下來,很多韓國的職員拿著自己家里的錢跑去找老板說:「老板,你不能倒,你倒了,幾百個家庭都出現狀況,我們的錢你先拿去周轉,公司一定要營運下去!惯@就是同舟共濟的態度。韓國人這種對領導的態度是跟誰學的?跟我們中國的圣賢學的,F在這一幕能不能在中國人的社會看到?現在中國人學到哪里去了?學到西方自私自利,只想到自己了,這樣下去,國家不能團結,企業不能團結,家庭也不能團結。所以我們為人部屬要理智,要能夠彼此互相團結幫助。要好好來珍惜我們的中國文化,再造更圓滿的君臣關系。
七、五倫關系――夫婦有別
家庭猶如社會國家的細胞。夫婦關系和諧、家庭經營美滿,是社會穩固并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正是由于夫婦關系特別重要,這一倫在古代是最受重視的。我們從古代家庭內部來看,最隆重、最講究的禮儀莫過于婚禮。這就代表婚姻是人生當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橐瞿軌蛐腋t家族和樂,下一代的教育也能夠成就。
1.夫婦有別,別在家庭的責任
人生要把家庭經營好,就要懂得取舍。走入婚姻的夫婦,要建立共識,到底組建這個家庭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男女雙方一定要有同樣的看法。家庭里面,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是什么?「至要無如教子」,把孩子教好,是這個家庭里面最重要的一件事。讓下一代能夠承傳優良的家風,能夠光宗耀祖,承先啟后,讓后代子孫都能夠興旺,是家庭的大事。
我們來思考一下,當一對夫婦在社會上,有錢又有名,但是孩子德行不好,每天夫婦兩個人都擔心:今天又要出什么名堂了?要出什么紕漏了?縱使他們再有錢,再有名,這樣的人生好不好過?內心踏實不踏實?實際上,再有錢的人,絕對經不起不孝子給你花。這樣的父母中晚年怎么能有好日子過?等人到中年時才發現,經營家庭的重點,輕重緩急擺錯了,沒有把孩子的教育擺在第一位,這個時候后悔已經來不及了。所以家庭里面最重要的一件事絕對不是賺錢?v有金山銀山,遇到不孝子,也會讓父母敗得很慘。
有一個案件是孩子從小被父母嬌生慣養,夫妻很有錢,孩子伸手要多少錢就給他多少。后來竟然一個月要花一萬多塊錢,而孩子不過才在讀書而已。父親這才覺得不對勁了,就跟他說:「從此以后不給你錢了」。不久就送他去西藏當了兩年兵。孩子回來之后,因為習氣太深了,仍然改不過來,還是跟父親要錢。他父親狠下心來就不給他,結果這個兒子為了得到父親的錢竟然雇了殺手殺他的父親。而且還不只殺了父親,因為保險箱的鑰匙在母親手里,他居然把親生母親也殺害了。這樣的悲劇可能不是只有這一出而已,當我們沒把孩子教好,這出戲也有可能搬到我們的面前來演。所以沒有教育好孩子,寵壞了,再多的錢也無法解決問題。今天要教育好孩子,靠的絕對不是錢,而是父母的陪伴、父母的用心才行。
現在頭痛的父母很多,但是真正肯把孩子教育擺在第一位的父母卻不多,所以有些道理不想清楚,就真的很難放下名利的追逐。其實說實在的,名利的追逐快不快樂?名利的追逐對家庭生活充不充實?一點都不充實,所以現在要提倡「爸爸回家吃晚飯」,不然家庭的氣氛都不見了。不要把人生經營成「忙、盲、!。中國字很有智慧,這個「忙」是會意字,是「心亡」了,死了,不敏感了,不能去體察到別人的需要了。所以人一忙,頭腦就不清楚,忙到最后也盲,看不到親人的需要,看不到親人的感受。甚至于等忙得突然回過神來,兒子最好的教育時期已經過去了。很多人忙了幾十年,夫妻關系出問題,孩子也不能溝通,身體也搞壞了,他還搞不清楚問題究竟出在哪兒,真是覺得心里很茫然,到底人生應該怎么走才對?所以「忙盲!沟娜松荒茏,要活得明白清楚,走的每一步都要踏踏實實。
現在的父母不只沒有照顧孩子,還把照顧孩子的責任推給「代理父母」。誰是代理父母?第一補習班,而補習班實際上也很難訓練孩子讀書的能力跟態度,所以花錢不一定有用。第二是「保姆」,許多保姆是用仆人的態度帶孩子,孩子無法養成禮敬、勞動、勤奮的習慣,保姆不能教好孩子。第三是電視、電腦。而電視、電腦里面很多都是暴力跟色情的內容,所以現在孩子脾氣大,很多都有暴力傾向。所以當我們忙于賺錢的時候,到底我們的孩子成長成什么樣子,要三思。 照顧孩子至關重要,所以古人才強調「夫婦有別」。別在職責,本分不一樣。因為一個家庭里面除了教育孩子這個重點外,還有經濟層面,家庭還要有經濟來維持。古代人對于夫婦的本分,其實從稱呼中就流露出來。
我們看「夫」就是「扶持」的意思。所以為人丈夫要扶持自己的妻子,扶持教育好他的孩子。他更有本分孝順父母扶持上一代。還有責任要扶持社會的發展,對社會負責,這是夫的本分。
「婦」就有「負責」的意思。太太的責任,在古代最常講的四個字,叫做「相夫教子」。一個婦女她的主要責任就是把一個家庭治理好,讓先生能夠無后顧之憂。所以俗話講,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個成功的女人。才能讓他心理上不擔憂,因為他有一個賢內助!笅D」要對家庭負責,對先生負責,對下一代的教育負責。
有先生在外面努力工作,家庭才能不虞匱乏;也因為有太太在家里相夫教子,才能夠讓先生沒有后顧之憂,才能夠讓家族后繼有人。應該說這是非常符合人類性別特點的分工,也是使家庭和諧永續發展的分工。如此夫妻職責劃分清楚,彼此盡心盡力,互相扶持,相互感謝。
但現在很多人說,夫妻假如不一起賺錢,經濟支撐不了。這句話有沒有道理?現在這個時代很多話聽起來好象很有道理,事實上你細細去想,不見得有道理。你賺再多的錢帶不走,而孩子的教育卻影響他一生。我們回想一下,我們父母那一代有沒有很多錢?沒有,可是卻教出很多的孝子,教出很多刻苦耐勞的孩子。而現在這么有錢教出了什么?教出了一大堆好吃懶做的孩子,甚至于都不會感恩,所以錢并不是教育成敗的關鍵。
因為家里的生活拮據一點,反而讓孩子覺得父母非常辛苦地養育他們,父親賺錢很辛苦,他們念念是對父母的感謝;叵胛覀兊纳弦淮鸀槭裁醋x書這么認真,為什么工作那么勤奮,因為他們念念想著父母那么辛勞,要報父母的恩。所以他們從小就有這個志向,讀書不用家人操心,工作也會積極認真,所以雖然家貧,但禍中有福。
現在人,錢很多,福中有禍,孩子反而從小花錢很奢侈,因為父母沒有時間陪他,對他很愧疚,孩子要什么就給他買什么,而這個欲望一打開,填都填不滿。什么事都是用錢解決,他會不會覺得父母很辛勞?我記得小時候起床的時候,媽媽已經在底下煮早餐、泡牛奶給我們吃,睡得比我們晚,起得又比我們早,所以每天看到母親在那里付出,我們的內心都很溫暖,很感動,F在我問學生:「媽媽有沒有煮早餐?」超過一半的都說:「早晨媽媽還在睡覺!菇o孩子的早餐就是三塊錢,五塊錢。請問這錢都變成早餐了嗎?很難說。有沒有變成玩具?有沒有變成電子游戲?有待商榷。所以我教學的時候常?吹胶⒆泳劈c多餓得臉都發青,因為把早餐的錢花掉買別的了。所以父母要多關心孩子的生活點滴,不然他的身體糟了父母都不知道,他玩到哪里去了父母也搞不清楚。
有一位書法老師,他說他教出來很優秀的孩子,都不是家里很有錢的,而是父母會陪伴孩子來學習的。這樣的學生學得特別用心,所以很多孩子的才華能力是要靠父母關心陪伴才能培養出來。有一個女學生寫書法,她父親陪她來,結果剛好父親太累了,坐在椅子上就睡著了。這位李老師也抓住這個機會教育點,啟發學生說:「看看,你爸爸睡著了!惯@個女學生看了之后,停了一下,眼淚就掉下來。她對李老師說:「我爸爸全心全意在栽培我、陪伴我。就是因為感受到父母對我這么多的關懷,覺得自己一定要把什么都學好才能夠報答爸爸」。她學校的成績非常好,書法也寫得很棒。
孩子的成長,孩子做人做事的態度,自我管理的能力等都是日積月累,滴水穿石的工夫培養起來的,絕對不是瞬間形成的,需要透過父母關懷陪伴才能教得好。
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好的下一代,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也是培養接班人。所以過去皇帝登基第一件事是立太子。立太子后,都是找來全國最優秀的老師來教。周武王的孩子周成王,他的老師是周公,姜太公。我們為人父母假如懂得,請古圣先賢來教孩子,那你孩子的福分,沒有輸給周成王。
2.夫妻和睦之道
夫婦關系不可小視,對于家庭至關重要,是一個家庭的核心關系。我們曾請教過少管所所長,關進少管所里的孩子十之八九都來自于不健全的家庭。父母關系破裂,孩子很難受到良好的教導。他們做人做事就沒有辨別善惡的能力,很容易被引導到錯誤的道路上去。所以離婚率一定會帶動犯罪率,犯罪率愈高,整個社會人心就沒有安全感。因此夫妻和睦、家庭穩固之道是現在這個時代至關重要的一門大學問。
除了教育孩子之外,家庭的氣氛也需要夫婦來經營,家庭氣氛一好,孩子在這樣的環境成長就會人格健全,F在我們環視周圍,夫妻關系沖突大是普遍的現象。其實不只是夫妻會沖突,自己還會跟自己發脾氣,因為人的心量愈來愈小,只看到別人缺點,都沒有自我檢討的態度。
一次我同一群朋友吃飯。其中有四個女性,三個已經離婚了,一個準備離婚。我了解之后,非常緊張,我們讀圣賢書,一定要力挽狂瀾,阻止這件事情。因為只要離婚,孩子人格想健全就不容易了。
我就開始講夫婦相處有一句真言,只要堅守這一句真言,你的婚姻絕對可以白頭偕老。話說完之后,他們眼睛瞪得很大,耳朵都豎起來了。真言是:「從結婚以后,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乖挷胖v完,朋友馬上眉頭皺起來,回答說:「好難哦!惯曾經有一個女士聽到此話后不假思索,直接回答我:「沒有優點!刮医又蛦査骸肝艺媾宸,你先生沒有任何優點,你還嫁給他?」所以我們要冷靜一下,障礙不在外面,障礙在自己的內心。
我常常就會請這些朋友坐著時光穿梭機,回到從前,不然人都容易健忘。我就會跟他們講:當結婚前熱戀的時候,每天都想著能夠給她吃什么好的,穿什么好的,玩什么好的。那個時候的心境就是,我能為對方做什么?這個是從前。 當對方念念都為你著想,你就是在那種愛的感受里面很舒服。所以看中國字,「愛」是一個受,心在一個受當中。所以愛就是,用心感受對方的需要,叫「愛」,F在的人拿著愛傷害別人,壓迫別人,控制別人:我很愛你,所以你應該替我做什么。我很愛你,所以你不準出去。
我們要能真正了解,愛確實要替對方著想,彼此感受就很舒服。但是結婚的時候,證書一簽下去之后心態變了,變成「他應該替我做什么」。從原來我能替他做什么,變成他應該替我做什么。好,當有一個人每天站在你旁邊:你應該替我做什么。你的感受會不會壓力很大?會不會不舒服?一念之間就從天堂跑到地獄去了。
有一個人,遇到了小天使,小天使就跟他講:我帶你去看天堂和地獄。這個人就說:「好,我先看地獄!沟搅说鬲z,看到一排長桌子,兩旁都坐了人,他們正準備吃飯。統統坐定之后,桌上有很多菜,拿的筷子都是一公尺長。開動后,所有的人,拿起筷子夾起來,拼命要往自己的嘴巴送。結果看到這些筷子都在打架,菜也沒夾起來,掉了滿地。所有的人不只是筷子打架,眼睛也在打架,很兇,不斷地怒視對方……令人不忍再目睹下去。
到天堂之后,這個人赫然發現,桌子還是那張長桌子,兩旁還是各坐了一排人,筷子還是一公尺長,他就覺得很納悶。但開動之后,所有的人菜夾起來,都往對方的嘴巴里送,大家配合得很好,其樂融融。
念念都想著別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一念自私自利就在地獄;一念處處為人著想,就到了天堂,那個氣氛非常和睦,天堂跟地獄只在一念之間。夫婦關系如何從地獄爬到天堂,也在我們的一念之間。
當我們處處替對方著想,當我們處處懂得欣賞對方的優點,整個家庭氣氛馬上就變得和樂。
當先生今天晚一點回來,你能處處替他著想,留一盞燈給他,睡前煮好一碗面放在廚房,在客廳的燈底下寫了一個紙條,上面寫著「面給你煮好了,趁熱吃」。夫妻之間的互動不見得要用言語,你點點滴滴的動作都可以表達對他的一種關懷之意。夫妻的情感愈好,家里氣氛好,孩子的教育自然就會愈來愈好。夫婦之道是門大學問,它是人際關系里面最親密的一環,所謂「夫婦同室」,同一個房間,比父子關系、兄弟關系還親密,父子、兄弟是同一個家庭,單位又更大了。所以夫婦關系的人際這一環一定要處得好,才會讓你的孩子學到好的人與人相處的這些學問。
我們看一下,夫婦相處應該怎么樣去互動,除了剛剛我們提到的要欣賞對方的優點,要懂得關懷對方之外,在圣賢的教誨當中提到可用四個方法來讓夫妻和睦。第一個方法是多請客、多送禮。諸位朋友,你多久沒有送太太禮物了?你多久沒有送先生禮物了?可能驀然回首,好象結婚以后就沒送過。先生每次到外地去出差,到外地去旅游回來,給太太買個小禮物,太太接過來,心里很溫暖,覺得你走到哪里都想到她。女人是最容易滿足的,只要你讓她感覺是在乎她的,她確確實實會任勞任怨,回報給你一個溫暖幸福的家。
第二個要「愛語」,多講一些關懷的話,夫妻之間的言語不要太沖,不要太直接。比方說先生亂吃東西,久而久之會把身體搞壞,很多太太一看就沉不住氣,馬上就罵了:「你吃這個以后會得高血壓你知不知道!你吃這個以后就得糖尿病了!顾麜趺凑f?「我得糖尿病就糖尿病,不關你的事!固苯拥脑挄鸱醋饔,應該愛語,讓他聽了舒服、能接受。你就可以告訴他:「老公,你的健康是我一生的幸福,是孩子一生的保障,你的健康太重要了,所以你吃東西要特別小心,這個東西對身體不好,這一包吃完之后就別吃了!鼓悴灰攬鼋o他搶過去。這一些「愛語」要靠我們用心去講,可以感動先生,珍重自己,為全家負責。
第三個要「利行」!咐小咕褪翘幪幾屗鍪裁词露己茼,推他一把。其實最好的利行就是我們把家里都照顧得很好,孩子也教育得很懂事,這樣先生在外工作心里很放心,很安慰,他就會做得很起勁,也能夠全心全意在工作上,也不用常常擔心家里的事,所以這個就是成就他的事業,成就他的行為,這個叫「利行」。甚至于在先生跟一些朋友或者親友談話的時候,你也可以幫他記一下。有時候事一忙他忽略掉的時候,你剛好提醒他,先生會覺得有你在身邊特別放心,特別能幫助他,這個也是利行。假如太太不只沒有利行,還常常扯先生后腿,那這個就危險了。所以我們要時時看到另一半的需要,就能夠去利益他。
最后一個是「同事」。這個同事的前提一定要建立共識。家庭最重要的兩件事情就是經濟要穩定和孩子的教育要做好。當夫妻彼此有這個共識,夫婦相攜一起把這個家庭營造好,這就是同事。而彼此還有一個責任心,要當現在這個社會的模范。我們要定位自己演出好夫妻的模范,讓其它的夫妻看到我們之后會羨慕。不只是當夫妻的榜樣,因為有這樣的共識就能夠養出好的后代,養出好的后代就能造福家族、造福社會,這個事業的價值是難以估量的。所以夫妻若能一起來正視家庭責任和價值,則雙方在共同努力的時候,會覺得內心很踏實、很坦然、很幸福。
八、五倫關系――長幼有序
1.兄友弟恭
兄弟這一倫在五倫當中也是非常重要。我們來想一想,陪伴我們最長的親人是誰?是我們的兄弟姐妹。一般正常父母因為長我們幾十歲,所以都會比較早離我們而去,兄弟則是從小一直陪伴我們到老,兄弟和睦才能真正讓父母安心、放心,所以兄弟能處好其實就是最好的孝道。也就是《弟子規》所云;「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我們看看古代圣賢人,他們兄弟是如何相處的。周朝享國八百年,其間有許多令我們后世感佩的史實。下面就是一個很感人的「泰伯三以天下讓」的至德事跡。周太王生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王季。而太王看到王季之子昌有圣人的瑞相,心里很歡喜,覺得這個孫子一定會是一個興旺周朝的領袖。文王的大伯、二伯,就是泰伯跟仲雍,一看到父親的這個眼神,他們兩個就明了父親的心思,所以為了讓父親往后傳位的時候能夠沒有障礙,又怕父親礙于要傳位給長子的這個情況會發生,所以泰伯跟仲雍兩個兄弟就用外赴吳國去采藥、斷發紋身不宜治國等善巧的手段,給弟弟王季創造合情合理的繼位條件,從而使昌能直接從父親那里繼承王位。昌就是后來的周文王。
泰伯跟仲雍這樣做成全了什么?成全了父親的心愿,也就是盡了最大的孝心。對于兄弟,他舍掉天下,舍掉權位禮讓于弟。不僅如此,他們「一家讓,一國興讓」的榜樣力量,還成全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成全了整個社會的風氣,讓人們都懂得孝為至德,懂得能夠為了兄弟之情而勇于謙讓。如是家庭的紛爭減少了,社會的紛爭自然也減少了。這種三讓天下的示范不止感動當時千千萬萬的人民,連隔了兩千多年的我們,也都能感受到泰伯跟仲雍的這種德行。祖先為我們作出的好榜樣,我們要一代一代承傳下去。
我每一次看古代這些故事,常常一個人就感動得不行,所以我很怕我看德育故事的時候旁邊有人,我都是自己偷偷看,哭得比較痛快一點。但是痛快之余,深刻感覺圣賢人是怎么去存心、去待人,感動之余要趕快效法,趕快力行。
在唐朝的時候有一位大臣叫李勣,李勣很得唐太宗的賞識。李勣除了是忠臣之外,侍奉父母、侍奉兄弟姐妹也非常盡心盡力。晚年的李勣去看姐姐的時候,還親手給她熬藥吃。一次在熬藥吹火的時候,火苗剛好燒到胡子了。他的姐姐就說:「家里面這么多的仆人,你就叫他們去做就好了,不要再自己動手了」。李勣卻回答說:「姐姐,你都八十幾了,我也七十幾歲了,為弟還有多少機會能為您做事呢?能夠親手為你煮藥的機會,往后也不多了」。所以弟弟念念想著什么?想著從小到大,姐姐對他點點滴滴的照顧,這分恩情不敢忘懷,兄弟姐妹有這樣的情誼,家和萬事都興。
我的老師,他們兄弟姐妹八人,老師最小。她非常敬重哥哥姐姐們。而哥哥姐姐也是對這個小妹關懷備至。老師念高中的時候,就住在姐姐家。工作后老師感念兄姐的提攜照顧,又因為自己是老師,就幫忙照顧甥侄輩,幫助他們求學、成長,前后加在一起一共帶過十八個晚輩,為兄姐解決了許多實際的困難,也讓年邁的父母甚感欣慰。老師自己沒有要孩子,可是在母親節這天,她可以收到許多的蛋糕,甥侄輩象愛自己的媽媽一樣,惦念著她。老師家,這個在現代可謂龐大的家族,氣氛和樂,溫情融融。她的孝悌之舉,可謂是我們現代人的榜樣。
我跟我兩個姐姐感情也很深。記得在大學的時候,我身體一度不大好,要熬中藥吃,每次要煎一個多小時?晌易W校,又不便于在宿舍煎藥。我姐姐每天早晚幫我熬藥,熬好后還要長途跋涉,把那一小碗中藥送進學校里給我吃。我把姐姐送的這碗中藥端在手上,還沒喝,病都好一半,這種天倫的關懷,喝下去病好得特別快。
所以人的一生有兩股力量是完全不求回饋的,會在人生過程中時時給你很強的力量,就是父母跟兄弟姐妹對你的支持。所以我在推展中國文化的過程都不會覺得有挫折感,常常覺得背后有無窮的力量。
看到古今的這些兄弟之情,姐妹情誼,我們要見賢思齊。他們處處都想著能為兄長、能為兄弟姐妹做些什么,甚至連命都可以舍給兄弟。那我們現在能不能因為一些芝麻蒜皮的小事去跟兄弟姐妹吵架?去跟兄弟姐妹起沖突?「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后代子孫不讀經書就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他們都覺得搶在手上的就是自己的,而演出一幕幕兄弟相仇的悲劇。細讀史書,古代那些寧舍身命給兄長的人,他的命不僅沒有減短,還因他那種至誠的心,壽命還會延長,因為仁者壽。很多肯舍錢財,不跟兄弟爭財的人,是不是因此就沒有錢?舍出去之后不只自己不會沒錢,后代子孫還會榜上有名,后福無窮。這些事例在史書上不勝枚舉。
有一首提到敘述兄弟之情的詩詞很有味道:「兄弟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做樣看!
「兄弟連枝各自榮」,兄弟是同氣連枝,都是同一對父母所生,所以就好象一棵大樹一樣長出很多的枝干,各自發展,各自能夠延伸出來,能夠枝繁葉茂!感┬┭哉Z莫傷情」,就是兄弟之間的言語應該和睦一點,不要太沖,不要因為言語的不當而起了沖突。我們都知道人與人當中最容易起沖突的是什么?就是言語,所以忍耐的功夫要從哪里開始忍?當兄弟之間有很沖的言語出來的時候,只要有一方能夠退一步,能忍一時,就會風平浪靜。當你能忍得下來,等對方情緒比較緩和下來的時候,他會想到我的態度不恰當,所以轉而會生起一個愧疚之心,這樣整個關系就不會破裂,甚至于他會因為你時時能忍能讓,兄弟會對你產生一種佩服恭敬之心,所以要以德服人,這是「些些言語莫傷情」。
「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從這句話我們感受到古代的人,對于兄弟之情特別珍惜,所以要好好珍視兄弟友愛相處的機會!傅苄滞尤瘫惆病剐值芤軌蛉套。在《弟子規》里面有提到「財物輕,怨何生」,對于財物都懂得禮讓的時候就不容易起沖突。兄弟之間懂得舍財,懂得相互扶持,那就不會有爭吵。有一句話說:「人欠你,天會還你」,這個「天」就是天理,你的福分會水到渠成。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做樣看」。兄弟姐妹又生了孩子,孩子之間又是兄弟姐妹了,所以我們這一代要做好樣子。上一代如果不能忍一時之氣,干出了違背德行的事情,下一代就會效仿,可誰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兒女相互爭斗。所以人要深謀遠慮!改蚝聊┢馉幎恕,就是不要因為一些小小的事情而兄弟爭吵。
當我們真正表演出好的德行給子孫看的時候,我們的家庭才會興旺,我們的后代會學到好榜樣,長養了他的德行。有了這個德行之后,他一生的事業就有了很好的根基,絕對會有好的發展!墩撜Z》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所以傳多少錢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夠受益。我們傳家一定要先傳孝悌的德行,這才是至關重要的根本。
家如是,國家亦如是。我們一開始舉的周朝的例子,開國的幾個圣王都做出了孝跟悌的榜樣,正因為有這么好的榜樣,周朝可以享國八百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的一個朝代。朝代能悠久都不是偶然的,一個家族能興旺幾百年也絕對不是僥幸的。
2.
手足規勸之道
在兄弟相處的過程當中還有一點很重要,當兄弟有過失的時候,我們應該怎么樣?兄弟有過失能不能視而不見?若視而不見,他可能愈走愈誤入歧途,我們怎么可能忍心看到自己的手足繼續做錯事,所以兄弟姐妹之間要懂得勸誡。那用什么方法去勸?我們要勸別人的時候一定要先考慮到兄弟對我們的信任到哪里,而這分信任一定要在平常相處的時候就開始積累。信任愈高,勸誡的效果愈好,所以很多的功夫要什么時候練就?平常就要練就。
古代的人勸自己的兄弟都非常有耐性,也很有智慧。在明朝的時候有一位讀書人叫陳世恩,他的弟弟每天在外面游手好閑不干正事,他的哥哥看了之后很生氣,每天弟弟三更半夜才回來,大哥就對他破口大罵,自己也氣得半死?蛇@樣持續一段時間,弟弟并沒有改善。
看到這種情形,陳世恩就對他大哥:「哥哥,你就別再罵弟弟了,讓我來試試看」。當天晚上陳世恩就站在門口等他弟弟回來,結果一看,十一點過去了,十二點過去了,一點,他弟弟才走進門來,若是你,這個時候你會說什么?你在那里等,十一點、十二點,會不會火都等上來了?所以很多時候都要靠我們的修養,靠我們忍耐的功夫,所以有一句話叫「一切法得成于忍」。當他弟弟一回來的時候,他馬上跑過去撫著弟弟的肩問:「弟弟,你穿這么少,會不會冷?」然后就一邊扶著他一邊說:「你肚子一定餓了,我叫嫂子幫你煮一碗面」。然后把弟弟帶進來。第二天還是一樣站在門口等,三天、四天都是這樣做,而且每次見到弟弟的時候都是充滿同樣的關懷和愛護。
其實一個人在外游手好閑,他會不會覺得很快樂?他也會覺得內心很空虛,所以當他能夠很感受到兄長對他的愛護,其實他會慢慢走回頭,沒有人喜歡自甘墮落的,只要你讓他有臺階下,只要你讓他知道往怎么樣走才是對的,你拉他一把,沒有人不愿意接受的。但是何種方法能夠讓對方感動、接受,這個就要靠我們的修養跟智慧。后來他弟弟在陳世恩的關懷下,再也不出去游手好閑。
我們常常聽這些德育故事,就覺得為什么古代人常常都可以演出好戲,而我們都演不出好戲,而且是壞戲連篇,好象一直都是在后悔,問題出在哪里?修養!所以任何事要成就一定要從自己的修身開始,而不是要求任何一個人!洞髮W》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不管你是天子也好,平民也好,你這一生要把家庭經營美滿,事業有成,都要從修養自己開始。所以身旁的親友不能感動,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德未修,感未至」!儒家有句心法,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任何事做不好不先指責任何人,要先檢討自己還有哪里做不好。當我們有這個存心的時候,你的時間絕對不會耗在煩惱,耗在批評別人上面,而是回歸到我要怎么樣做才能讓這個事情更好,這個態度至關重要。當你時時處處都反省自己,身旁的親友跟你相處會很感動,會被你的德行折服。
九.朋友關系――朋友有信
「朋友有信」,朋友這一倫也是至關重要。小孩子的成長過程有很多人在影響他,小孩在六歲以前,父母的影響最大;上了小學之后,老師的作用最大;此后隨著年齡的增長,朋友這一倫的影響會日漸加大。所以朋友的好壞對一個人的影響也很重要。
1. 如何判斷朋友
諺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一個人事業要有成,往往是朋友多方相助,所謂「出外靠朋友」。因此選擇善友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有一首詩說:「親近善友,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這個就是比喻好朋友的言語行為對我們的一生有潛移默化的效果,至關重要。
我們為人父母的是不是常常怕孩子以后會交到不好的朋友?其實與其這樣擔心,倒不如讓孩子有判斷善人、惡人、好友、壞友的能力。而一旦他有這個判斷力了,你就能夠高枕無憂,不然孩子幾十年的社會生活,父母要擔心到什么時候?不只選擇朋友要擔心,選擇伴侶你也要替他擔心,選擇生意朋友你還要替他擔心,那這樣的人生好不好過?
如何讓一個人能夠分辨是非善惡?這是要透過教育的,要透過圣賢經典的教誨。在教學中,很多的老師跟家長會反映一個問題說:「蔡老師,你們把孩子教得這么善良,他出去一定會被人家欺負」。我就發問說:「那你把孩子教不善良就好了嗎?他的不善良第一個會對付誰?」
我們不能隨著自己的煩惱、慣性去思考,而是要循著天理思考,循著真理去思考事情!兑捉洝分杏幸痪浜苤匾慕陶d:「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這個就告訴我們,善人會跟善人在一起,惡人會跟惡的人一丘之貉,互為酒肉朋友。所以唯有孩子有善的本性才能吸引來善的人,猶如磁石吸鐵一般。這個道理是非常容易理解的。所以真正會交朋友的人不是每天去阿諛奉承,送人家東西,討人家喜歡,這樣能不能交到好朋友?這樣會累死你。只要擦亮自己的德行,時時處處讓人家跟你相處都是如沐春風,那善友就會相聚在身邊了。
但如果孩子善的本性沒有被開顯,就不容易吸引善友。當遇到惡友時,他又不懂得判斷,不懂得遠離,就會慢慢受到不好的影響。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長養他的善心,教他們依道德教誨做人,如是孩子們自然就有智慧分辨好壞,就懂得取舍,懂得對惡人要敬而遠之,保持距離。
我從侄兒的身上也證實了這個道理。他的母親差不多三歲以前就開始教他《弟子規》,而且是一句一句要求他落實在生活當中。他出去的時候看到小朋友在打人,他就會拉拉媽媽說:「這個小朋友不能亂打人,這個小朋友不能亂罵人」。有沒有人教他打人是錯,罵人是錯?沒有,那他為什么懂?當教孩子什么是善,他同時也就明白什么是惡。你告訴他孝是善,那他也就知道不孝是惡。你教他兄友弟恭是善,他也就知道處處跟同學沖突是惡。你告訴他「凡是人,皆須愛」,那傷害別人、不替人著想就是惡。你教他善,他同時知道惡,所以他能夠善惡分明,了了分明于心就懂得取舍什么樣的人應該接近,什么樣的人不該接近,什么樣的事情應該做,什么樣的不該做,他開始有判斷能力。
為什么現在這么多年輕人常常都誤入歧途,只要朋友一吆喝,他就不分青紅皂白去跟人家干一些荒唐事,問題出在哪?不好的朋友僅僅是緣,不是孩子誤入歧途真正的因,真正的因在哪?在孩子從小善惡不分,從小沒人教他善惡,所以搞得他善惡不分。善惡一不分,只要遇到不好的環境、不好的朋友,馬上就誤入歧途。
有一個我親見的事例發人深省。一個孩子犯了大錯,警察局打電話到他家,他媽媽接過電話聽到說:「你兒子殺人了」。他媽媽的第一反應是:「絕對不可能是我兒子,一定是同名同姓的」。后來趕到警察局,門一打開,看到兒子正在那里做筆供,原本正是在哀號說「絕對不是我兒子」的這位母親,突然話鋒一轉,喊到:「都是被那些壞朋友帶壞的」。這真是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得一乾二凈。孩子從小沒有接受過如何辨別善惡的教育,才是他誤入歧途的真正原因。
當一個人善惡分明,縱使遇到壞朋友,他也不會誤入歧途。所以與其擔心孩子以后會不會遇到壞朋友,不如現在把他的根基扎穩固,讓他善惡分明,你才能夠真正的高枕無憂。所以人要深謀遠慮,不然整日擔心,也不見得能有什么幫助,一輩子忙死,忙得還不見得有什么效果。
因為工作關系,我要到很多地方,假如善惡不明,我媽媽要擔心死了。所以我們要真正有德行、有學問才能安父母的心。而你希望孩子以后的人生能夠走得正確,走得踏實,不會誤入歧途,你從現在就要趕快扎他的德行,扎他分辨是非、善惡、好壞的能力,這個才是長久之計。
2.
朋友有信
「朋友有信」,這個「信」是指信用,也指信義!噶x」就是正當的事,也就是說朋友相交往也有道義,也有應該盡的本分?追蜃诱f「人不信不立」,一個人沒有信用,連在家庭都不能立足,在社會就更難立足。
很多人說,誠信是美德,但是現在好象不適用,F在很多的家長雖然覺得德行很重要,但是他那個「覺得」常常還會動搖!附塘苏\信,到時候人家都騙我兒子怎么辦?」當別人都不誠信,你兒子誠信的話,會發生什么情況?會發生所有的人都要找你兒子來負責做事。因為人們都愿意把事情交給言出必行的人,他的事業才有保障。所以當別人都不誠信,只有你兒子誠信,他是大有機會。所以我們看事情要會去分析,會去推理。而現在商業確實爾虞我詐的現象比較多,但是騙得了一次,騙得了兩次,還能繼續騙下去嗎?靠欺騙不過是暫時得逞而已,長遠來看,實在是自斷前程的不智之舉。
現在很多商人誤以為要逃稅才行,其實這些動作能夠贏得底下的干部對他的尊敬嗎?不容易。而且逃稅是最傻了,為什么?你逃稅一塊錢是欠多少人一塊錢?幾億人,你欠幾億人一塊錢,那太傻了。無債才能一身輕啊。而你能夠繳一塊錢,捐一塊錢,那你太聰明了,你這一塊錢幫助多少人,幾億人,所以人不明理都會做出一些損害自己的事,還自以為聰明,這個太冤枉了。
我們曾經遇到一位朋友,他帶了十萬塊到深圳后接了一筆鋪地磚的生意。簽完合同之后,對方汕頭老板一看,這個合同絕對是虧錢不可能賺錢,所以這位汕頭老板就交代他的工程監督部屬說,一定要好好盯著這個人,他很有可能偷工減料,這個合同做下去賺不到錢。工程做完了,沒有發現任何偷工減料。汕頭老板心想,這個人做生意怎么高明到這種地步,有賺錢我都看不出來,明明是虧的,他還能做到賺,他很覺得高深莫測,就問這位朋友說:「你這個工程賺錢了嗎?」朋友回答:「沒有!股穷^老板接著問:「你是做完才知道沒賺錢,還是簽了合同就知道沒賺錢?」朋友說:「簽完合同我就知道沒賺錢!
那老板很驚訝:「那你知道沒賺錢,還把它做完?」他接著說:「因為已經簽了合同,所以我必須信守承諾,把它做完!估习鍐柕溃骸改闾澚硕嗌馘X?」
「我的成本十萬塊都虧完了!
這位汕頭老板就跟他說:「今天晚上我請你吃飯!菇Y果晚上他找了所有這些分公司的主管,一起來吃飯,席間就交代他們說:「以后我們鋪地磚的生意都交給他做就好,不要找別人!顾赃@位朋友因為誠信,他的事業就興旺起來,現在發展得很好。深圳江蘇大樓的地磚鋪得很漂亮,就是他鋪的,我們走在這種地磚上,內心覺得很踏實,這是有信用的人鋪出來的。
所以商業里面我們只要堅持信用,當這個信用愈來愈堅固的時候,事業絕對有成。而人往往都是急于求成,在想要趕快獲得利潤的欲望驅動下,往往會做出犯法的事情來,所以很多企業家的下場是鋃鐺入獄。人生還是要走正道。我們要對道德有信心,遵從圣賢教誨來做人,后福自會無窮。
3.朋友相處當中有五個本分
(1)勸誡
在《孝經》里面有一句話叫「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一個讀書人只要有肯勸誡他的朋友,他一生就不至于會身敗名裂。一個人最容易犯下過失的時候絕對不是低潮的時候,而是人生很發達的時候,往往會得意忘形,這個時候只要有好的朋友,他一定會盡他的本分來勸告我們,讓我們保持清醒,及早回頭。所以當朋友有所過失,或者朋友一些思想觀念有所偏頗,我們應該去勸諫他,去引導他。這是我們為人朋友的本分。而且規勸別人還要看看時機情況,所謂「揚善于公堂,規過于私室」。所以我們要洞察時機!附粶\不言深」,也是時機問題。
我們來思考一下,當我們勸別人以前,一定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當朋友信任我們,重視我們,我們講的話他就會比較認真去聽。當你對他的付出愈多,他能夠去感受到你的關懷,自然對你的信任就深,一有信任,朋友的基礎就扎得很堅固。
當信任都建立好之后,要能把一件事做圓滿要有高度智慧,所謂「人情練達皆文章」。所以信任夠了之后,當我們在勸的時候還要觀察時機,而勸別人,還一定要先反觀自己的存心。我的一些學生很喜歡告狀,過來說某某同學怎么樣,某某同學又怎么樣。我沒有急著要去處理另外一個同學,我會先問這位同學說:「你告他的狀,你存心是要幫他,還是幸災樂禍?」這個孩子想了一下,沒說話。我接著說:「假如你是真心要幫助這個朋友,那你不需要來跟老師告狀,你可以直接好言好語去勸這個同學!挂恍┍容^善良的學生真的聽懂了。一會兒,兩個同學手拉手走過來,那個被勸的朋友就說剛剛某某同學勸我,他很替我著想,那就一團和氣。假如你不去引導孩子看自己的存心,到時候這個學生來告密,那個來告狀,蔚為風氣,你會忙得焦頭爛額,到最后你還會拍桌子:「好了,不要說了,怎么只看別人的缺點!」所以勸別人,我們要先問自己的存心如何,是真實的希望對方好,那你這件事會做得圓滿,因為人有真誠心,一定會想到好的方法,進而去做。
《弟子規》就教給我們很多正確有益的方法:「親有過
諫使更,怡吾色,
柔吾聲」告訴我們勸諫時所應有的「怡、柔」態度;而「諫不入
悅復諫」的「悅」是讓我們把握最能接納諫言的時機;「復」是教誡我們要反復、耐心地勸諫,即使數十年也能無怨無悔。所以從這里我們就可以了解到,勸別人還有很多的功夫自己要去提升,當我們面面俱到之后,朋友會常常能夠接受我們的勸告,進而對他的人生、對他的家庭有所助益、有所幫忙。
(2)關懷
古代的人很重朋友的情誼,常常是為了一個朋友的情誼,會趕三個月山路去看一個朋友。而我們現在的人,朋友可能二十分鐘的車程就到了,自己回到家里沙發一坐,懶洋洋的?赡芎芙呐笥,半年、一年都交往不到一次。中國話說「見面三分情」,當人不常見面之后,也不知道最近朋友發生什么事,你根本沒機會關懷。
盧叔叔他有一位認識了十七年的朋友,十七年前他就知道這位朋友一定會敗下來。所以古代的人很厲害,有智慧的人也很厲害,看到他的言語行為就可以推斷他往后可能會有什么際遇發生。
因為他這位朋友年輕的時候一下子就飛黃騰達,資產上億,所謂「少年得志大不幸」,一有錢之后,恃才傲物,覺得自己很有錢,啥都可以辦得好,事業飛黃騰達之后,他的傲慢心就起來了,別人的話也聽不進去。在這段時間之內,因為聽不進,盧叔叔就靜靜地觀察。
等到他的事業衰下來,從上億的資產變成負債,以前那些跟著他趨炎附勢的朋友一個都不剩的時候,盧叔叔就每個禮拜花幾個小時的時間來幫他解決財務問題。盧叔叔在外面人家請他當顧問,一個月只有十幾個小時就要給他顧問費六千塊。而這位朋友沒有給盧叔叔分毫,車錢、飛機錢還要自己出,就這樣連續幾個月幫他解決財務問題;茧y當中朋友對盧叔叔的信任愈來愈高,這個朋友的緣扎了多久?扎了十多年。此時,再把圣賢教誨送給他,因為真正能解決他人生問題的絕對不在給他多少錢,而在于給他正確的思想觀念,這個才能根本解決。盧叔叔對朋友的關懷長達十七年,付出不求回報,純是一顆利人的心。讓我們后生晚輩從心底生起敬佩。盧叔叔堪為人友楷模。
古今中外這種對朋友的關懷道義,比比皆是。我們看到紅樓夢里面有一個角色劉姥姥。劉姥姥雖然不識字,但是可能從小父母就告訴她,對父母要孝,對朋友要有道義,她學的是真正的大道——倫常大道。所以當整個賈家,從飛黃騰達到整個跨下來的時候,門庭若市的景象完全不見了,沒有人再去拍馬屁,更沒有人再來關懷,只有劉姥姥還煮了點東西送給他們吃,甚至于他們的后代還被劉姥姥接到鄉下去撫養照顧,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有信義、有道義。
不識字的人有沒有受教育?不識字的人不見得不懂教育,能夠讓一個人懂得做人的道理這就是教育。如果讀了十六年的書,對人都不懂得去關懷,他也沒有受過真正的教育。
我們現在身旁有多少像劉姥姥這樣的朋友?朋友的本分就是要處處關心,處處慰問,讓朋友能夠感受到彼此之間的這分愛護,這分情義,F在人與人當中人情比較淡薄,人情愈淡薄,人的內心覺得生活愈沒有安全感,愈空虛,覺得好象沒人可以信任,這樣的人生沒有味道。人生要有天倫之樂,人生要有恩義、道義,過起來才會覺得很踏實,很舒服。所以當我們主動去關懷別人,自然而然就會帶動人與人當中的互愛互敬。有些朋友就說:「為什么先生不先對我好?為什么朋友不先對我好?」人生假如常常在等著別人對我們好,那實在是太累了,而且又等得患得患失,每天情緒起起落落,這樣很容易得憂郁癥,得內分泌失調。而在我們主動去關懷他人當中,你更能感受到施比受更有福,你內心的狀態會更好。在看到別人需要伸出援手的時候,你會更體會到生命當中的價值,所以我們一定要主動關懷幫助,「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而且交朋友不只要關懷他本人,還要關懷他的家人、親友。
當我們主動的去關懷對方的父母,對他的家庭就是一種助力。朋友跟朋友之間能夠在家庭、事業、工作上互相幫助,互相提攜,整個朋友關系就會愈來愈好,所以我們說酒是愈陳愈香,朋友是愈老愈有味道,所以交朋友第二個重點是要懂得關懷。
(3)互相贊嘆、互相成就
朋友跟朋友之間懂得互相贊嘆,互相成就,因為古代讀書人有一個不是很理想的態度,叫做「文人相輕」,自己有學問,別人也有學問,就很容易不舒服,很容易嫉妒,這樣好不好?當我們嫉妒別人而沒有贊嘆別人的時候,其實我們的道德、學問已經在往下墮了,學問是看一個人的心量,那才叫真學問,所以第一等的學問叫做處處為人著想。
范仲淹有一個兒子叫范純仁。我們中國為人父母者,處處都是為孩子著想,連取名字也不例外。中國父母給孩子取名字是給他一生的期許。范仲淹給他的兒子取一個名字叫范純仁。有一次他的孩子純仁,接受父親的吩咐,押解五百斗的麥子回江蘇老家,那時候范仲淹在京城工作,結果范純仁押送的過程剛好遇到父親的老朋友。父親的老朋友此時家里出現一些窘困,父母親死了沒有辦法安葬,女兒很大了也沒錢嫁出去。范純仁一看到這個情況,馬上就把五百斗的麥子賣掉,并把錢給了父親的老友,但錢還是不夠。范純仁索性就把船也賣掉,才湊夠錢。后來回京城跟他父親報告這件事,父子倆對坐在一個桌前,當范純仁報告說:「父親,五百斗麥子我賣了之后,錢還是不夠」,范仲淹抬起頭來跟他兒子說:「那你就把船也賣了吧」?梢姼缸油且活w純仁之心。正是范家的這種仁慈之心的傳承,他的子子孫孫綿延到現在將近一千年,家道依然不衰。所以確確實實這種替人著想,成就他人的心才是真實的學問。
不去嫉妒別人,懂得欣賞別人才是真學問。所以當我們嫉妒別人,毀謗別人的時候,我們自己的心量小而劣,學問根本就上不去。而這種嫉妒之心還會讓自己的情緒很不好,甚至于會影響到我們家人的心量,實在是一點好處都沒有,所以要常?磩e人的優點,欣賞別人。
春秋戰國時代,秦國有一位宰相叫李斯。他就是嫉妒心太強,對師弟韓非子的學問非常嫉妒,還設計把他害死,甚至于到最后還焚書坑儒,建議秦始皇把所有圣賢書都燒了。這一把嫉妒的火燒毀了多少人聞圣賢教誨的機會。而最終他也沒有好下場,他的孩子跟他都是被推到刑場腰斬而死。無數的歷史事實證明害人者到最后一定是被害死,嫉妒人的人一定也會遭人嫉妒。而當我們心量拓寬,常常懂得去欣賞別人的優點,贊嘆別人的優點,這種見賢思賢的風氣,就會帶動家庭氣氛的轉變、整個社會風氣的改變。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懂得「見人善,即思齊」,惟有這樣,圣賢學問才能慢慢恢復起來。
欣賞別人也要從點點滴滴培養起來。這個嫉妒也是很大的習氣,我有一個朋友,他非常有才華,也很聰明,二十歲就拿到數學博士,一個知名大學破格讓他直接當副教授,但當了十年都沒有升教授。后來了解到他這十年來所寫的論文,都是發表哪個教授哪里不好,抓住人家最弱的弱點,進行精辟論述。每逢要升級的時候他就會被這些教授壓下來。所以有一個能欣賞別人的態度,會讓孩子受益一輩子;而處處只會挑人家缺點的性格,也會障礙人的一生。
后來他接受朋友的建議,寫論文評說教授的優點,學著贊嘆欣賞別人。論文剛寫出來時,讓人看了覺得很不舒服,很不自然。所以欣賞別人還要點點滴滴養成,在贊嘆別人時,要能讓人家感受到你是打從心里對他肯定。
(4)不言家丑
「不言家丑」,不可以把朋友家里的一些隱私講給其它的人聽,所以言語要謹慎,「話說多,不如少」。有時候你話說得太多,不經意把朋友一些家里情況講給其它人聽,一些有心人拿起來挑撥就麻煩了,這樣會破壞你與朋友之間的情誼。而且也要你信得過的朋友,才可以把一些比較隱私的話跟朋友講,講話要選對象,不然會自取其辱。例如很多女性,喜歡把家里的事到處講,人人都知道她先生最近如何如何,這樣做好不好?先生聽到了一定會氣得半死,所以家里的隱私也不可以輕易對人講,所謂「交淺不言深」,講話要懂分寸。而我們是他的好朋友,聽話也要有分寸,不可以把這些話再傳出去,這是對朋友負責。
其實說實在的,自己家里的事最好不要跟人家講,提升自己的智慧后自然就可以解決了,因為這個嘴很難封得密。所以古代人說「慎言」,言語確實要很謹慎。不談人家的隱私,你可以多談人家的好事、德行,所謂「隱惡揚善」,我們愈肯定他,他就愈積極努力去做好。這是幫助朋友增長德行的方法。
(5)通財之義
朋友之間還要有「通財之義」,因為人生中難免會有順境、逆境,會有起起落落,所以當朋友在經濟上突然很低潮的時候,我們不能吝嗇,要趕快幫助他。這個就是通財之義。
這其中有一個原則要記住,就是要救急不救貧。急就是突然間遇到了困厄,比方說朋友的父母身體出狀況,臨時需要一大筆醫藥費,我們這時就要盡力支援他。小時候,有些親友家里有困難,我父親會斟酌情況去幫助。當親友的孩子付不出學費,父親二話不說都會援助,因為孩子的學習不能等,所以一定都會把錢拿出來,而且當拿錢幫助這些親友的時候,心里面根本就沒有想過要再拿錢回來。
但假如一個人是思想貧窮,好吃懶做,那你要不要支援他?當一個人思想貧窮的時候,你不可以一直用經濟去支持他,因為這有可能是害了他。所以幫助別人要看清楚,要用智慧判斷,不然有可能是用善心行了惡事,促成了他去做一些壞事,甚至他可能拿著錢去吃喝嫖賭。所以求學問要懂得權變,不能學呆了。當一個人思想貧窮,不能拿錢幫助他,你要從思想觀念上去慢慢把他引導正確,當思想觀念正確了,他才懂得如何去改善生活。此時,你可以拿一本《弟子規》送給他更好,讓他先學做人,先學做事,從這里開始做起。你也可以引導他去學習某種謀生的技能,當有了謀生的技能,他就可以自力更生。通財之義不只通錢財,還可以通內財。內財是指勞力、經驗、智慧。例如你用工作經驗協助他,讓他的能力有所提升。
我們學習圣賢教誨的五倫關系,學貴力行,最重要就是要做到,這是維系社會常態的世間大學問。中國人四千五百年來,就是以這樣的五倫之道,教育一代又一代后世子孫。因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五種關系正常運轉的自然法則是永恒不變的。如果違背了五倫的自然關系,人就難以立身處世,釀成家庭不和,社會混亂、道德淪喪的結果,國家也就失去了安定興盛的人道根本。
十.結 語
一個社會能太平,代表人的思想觀念要正確,而思想觀念要正確必須透過學習、力行圣賢的教誨才可以做得到!笧橥ダ^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希望我們往后的社會,往后的子孫,能夠有太平的日子過。能為往圣繼絕學是因,一定要種這個因才能開安定繁榮之太平盛果。中國文化可以救家庭、救社會、救全人類。當我們面對家庭、工作、社會等問題束手無策時,用我們的摯誠和信心,在中國文化中尋求解決方法,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必能走向幸福美滿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