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小學,老師教的是教你生活起居、處事待人接物的規矩,那是德行。教你說話,說話要有分寸、要有禮貌,言語;教規矩,老師做榜樣,學了之后你回去,你知道對父母、對兄弟姐妹是些什么樣的態度,生活教育。古人也把這些東西寫出來、記錄下來,就是大家熟知的《弟子規》這一類的,這是小學教材。需要讀的一定是四書五經,老師只教讀,教句讀,只教你讀,沒有講解。為什么?年歲太小,智慧沒開。這個時候他的長處就是記憶,小孩的記憶力好,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利用他這個長處、他的特質,充分的利用它。大概總是到十二歲記憶力最好的時候,在這個階段里頭,所有重要的典籍,教他讀、教他背。所以私塾教學老師是不講解的,只講規矩。處事待人是規矩、禮節,這個要講,書不講,教這個。督促,看著你背。天分好的,督促他背一百遍,一百遍背完了可以下課。所以下課不是同時下課的,有早有遲,下課不要打鈴的。你一百遍你先背完了,你先下課;那個還沒有背完的,繼續在背。天分差一點的,我們一般講遲鈍的、笨一點的人,要背兩百遍,加倍。為什么?他才不會忘記。所以只有上課的時候打鈴,下課不打鈴的,每一個學生下課先后不同的,跟現在學校不一樣。
本文來源弟子規公益網http://www.www.dutalagu.com/ljsfx_190606.asp,歡迎轉載,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