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睦曰和,親厚之稱。如《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 |
2.和諧之聲音曰和。如《馬融•長笛賦》「心樂五聲之和!
|
3.不剛不柔之稱曰和,恰到好處之義。如《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
4.媾和、講和之稱。如《國策•趙》「故不若亟割此求和! |
5.沖和之氣曰和。如《易•乾卦》「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
6.和尚,和上。梵文之意譯。意為親教師,為能教人學戒、定、慧者,乃僧徒之尊稱。如《晉書•佛圖澄傳》「莫起惡心,和尚知汝」。 |
7.和順、平和曰和。如心平氣和、和顏悅色。 |
8.親、相好曰和。如《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9.合曰和。如《幼學瓊林•夫婦》「夫婦和而后家道成」。 |
10.調曰和。如《左傳•隱公十三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
11.應答曰和。如應和,讀去聲。
|
12.連同,伴隨曰和。如和盤托出、和衣而臥。
|
13.向、跟、同曰和。 |
「和」,由「口」和俱順垂之形的「禾」組成,含心口相應,和順相依之義。中國人一向愛好和平,數千年來「和」的觀念已普遍深入人心。如常聽的「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政通人和」、「安和樂利」無不是社會祥和、天下太平的描述。而要真正達此安和境地,首先,自己內在要能平,心能平,才有和可言;心不平,則一切對立、仇恨因而生焉 |
大家都知道,北京故宮的三大主殿分別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和「太和、中和、保和」的說法源于《易經》。其中究竟含何深義呢?茲分述如下:
|
「太和」:宇宙本來是和諧圓融的整體。人身就是一個小宇宙。大到我們身體外部的五官、四肢;內部的五臟六腑;小到體內的每一個細胞,它們無不是和諧互助、共存共榮的。就好比,左手痛,不可能將手去掉,一定是右手去幫忙。是故,和諧互助,原本就是宇宙天然的法則!柑汀咕捅泶撕x。
|
「中和」:就是我們人能隨順自然、和諧、互助的法則,用「中」――至誠無偏心、無邪念地處事、待人、接物。在人自身,則心平氣和、健康長壽;在家,則家庭和睦;在國,則國泰民安;在全球,則世界和平。用這寶貴的「中和」法則,確能消彌紛爭、合大怨,而不留余怨。當今舉世的紛爭、恐怖災難,無一不是起因于不和,進而彼此怨懟越積越深造成的。終為兩敗俱傷,甚或兩相毀滅。故欲求人類真正的和平,唯用圣人所教的「和」才能去除不平,化解沖突。
|
「保和」:是指這與天然「太和」之道相應的「中和」之道,要代代保持下去,其望殷殷,其囑切切。我們的祖先知道如不保持「和之道」則會天下大亂。展閱中國歷史,王朝傾覆的原因無不由于「和」不「!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