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毓秀夫子(1647―1729),字子潛,號采三,康熙雍正年間絳州(今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龍興鎮周莊村)人,編撰《弟子規》(原名《訓蒙文》),誕生于清·順治4年(1647年)農歷十一月十七日
,雍正七年(1729年)農歷八月二十四日辭世。
現在流通的《弟子規》原名是《訓蒙文》,是李毓秀夫子的著作,后經雍正乾隆年間賈存仁改編并改名,在清代后期產生過很大的影響,被譽為“開蒙養正之最上乘者”,有“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規”之稱,《訓蒙文》意思是啟蒙、教育子弟盡人倫本分、忠厚生活的讀物,全文僅1080個字,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編撰而成,
內容淺顯易懂,通俗押韻,易于讀誦,很快流傳于世,這本不起眼的《弟子規》輾轉翻印,流傳南北,成為婦孺皆知、歷久彌新的修身讀本。
李毓秀夫子,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從師黨冰壑游歷近二十年。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李毓秀學問好,修養好,來聽課的人很多,門外滿是腳印。太平縣御史王奐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學,被人尊稱為李夫子。他的著作有《弟子規》、《四書正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宋孺夫文約》、《水仙百詠》等,分別藏于山西省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
因撰寫《弟子規》,去世后他的牌位被供奉在絳州先賢祠。
清·順治4年(1647年)農歷十一月十七,李毓秀出生在新絳縣周莊村。
李毓秀自幼淳樸謹慎,孝親友弟,做事循規蹈矩。
李毓秀“少從黨先生成學”,拜著名學者黨成先生為師,王奐曾《旭華堂文集》記載:“視異母弟,溫溫撫愛,若惟恐有傷,弟固樂其有兄,而閨內亦忻然若有動也!
光緒《直隸絳州志》記載:“李毓秀,字子潛,國學注選縣丞,從黨冰壑游幾十年,守師說不敢變!
李毓秀20歲時被州學推薦到國子監學習,成為監貢(秀才),李毓秀對此曾有明言,“初亦有意制舉業,顧所為皆求以發明圣諦,而于時下場屋中物多格不相入!惫识鴽]有參加科舉考試。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58歲時,《弟子規》與《四書字類釋義》刻版印刷。
康熙五十年,李毓秀65歲,乾隆和光緒《直隸絳州志》對其記載均為:“晚而講易敦復齋,聽者屢滿戶外!
雍正七年(1729年)農歷八月二十四日辭世。
附:
1、《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中》(江慶柏編著)關于李毓秀夫子的記錄

2、《訓蒙文》部分內容

注:李毓秀夫子畫像是據李家后人描述所繪制的
|